羽聯新賽事體系考驗頂尖選手 李宗偉馬琳直搖頭
大馬一哥李宗偉
2018年,對于世界羽毛球來說又是全新的一年,世界羽聯對比賽規則、計分制度,以及賽事體系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其中賽事系統廢除之前的超級賽、首要超級賽和黃金大獎賽,改為世界羽毛球巡回賽引發不小反響,那么具體的賽事系統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何會令包括李宗偉在內的多位頂尖球員有所反感呢?
就在昨天世界羽聯在宣布2018-2021的世界羽毛球總決賽落戶廣州的同時,也再次確認了第二等級,暨BWF世界巡回賽各項賽事的新名稱,世界巡回賽全年共26站賽事,另外還有在廣州進行的巡回賽年終總決賽。具體為:第一級別(世界羽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第二級別(超級1000賽)、第三級別(超級750賽)、第四級別(超級500賽)、第五級別(超級300賽)、第六級別(超級100賽)。其中第六級別雖然提供世界巡回賽的排名積分,但并不是世界巡回賽的一部分,它只是為選手們能夠躋身到世界巡回賽中提供的一個平臺和途徑。
如果感覺第二等級第一級別、第二級別的叫法太過拗口,實際上完全可以用超級1000賽、超級750賽來代替,因為他們的意義是等同的。其中超級1000賽共包括3項賽事、超級750賽則包括5站賽事。這8站比賽將廢除資格賽,只有排名前32的球員或組合才能參賽,因此一站比賽持續時間也比剩余幾個級別少一天。
第二等級賽事的強制性參賽方面規定是,總決賽由理論上各單項排名前八的選手參加,同一協會在一個單項上將只允許兩個(對)選手有參賽資格。其余賽事,男女單打前15、雙打前10的選手每年將至少參加12站的比賽,其中超級1000賽和750賽就占據了8站,7站超級500賽事需要參加至少4站。
參加總決賽就相當于3+5+4=12,一年頂尖選手仍然需要打滿12站,但是超級500賽事是可以選擇性參加,不夠的可以多參加多補,當然如果沒有參加足夠多的賽事,頂尖選手將面臨世界羽聯的“巨額”罰款。按之前的賽事體系就是新出現的“頂中頂”3站+超級頂級賽5站+超級賽4站,最后以一年的成績作為標準看每個單項哪八個(對)選手能參加總決賽。
不過由于頂尖選手還要參加第一等級,暨像奧運會、湯尤杯、蘇迪曼杯、世錦賽、世青賽、世青團體賽這樣的賽事,所以全年的比賽壓力是非常大的。以35歲的李宗偉為例,除12站世界巡回賽外,他還需要參加亞洲團體賽、湯姆斯杯、英聯邦運動會、亞運會和世界羽毛球錦標賽,若再打年底在廣州的世界巡回賽總決賽,那么一年下來可能需要打16-18個賽事,對于老將來說將會感到十分吃力。馬來西亞羽總與李宗偉商討后認為如果不向世界羽聯提出“上訴”,那么對大馬一哥來說會非常困難,并且也很容易受傷。
印度女單的內瓦爾也表示新賽制對頂尖選手不公平,因為賽事過于頻密會讓被強制參賽的選手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整。“我更希望每年能有4-5個類似網球大滿貫那樣的賽事,世界羽聯提供高獎金,進行全覆蓋的賽事直播,現在的賽事體系獎金提升球員們固然開心,但賽事數量實在太多了。”奧運冠軍西班牙名將馬林也持同樣的觀點,“2018年的賽程真得是有些瘋狂,一個賽季包括有那么多的賽事,對所有選手來說都會很艱難!”(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