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視點|發球不超1.15米遭吐槽 不過腰更公平
阿塞爾森資料圖
世界羽聯在2018年推出的兩項新規都不得人心,其中規定世界單打前15位選手每年必須參加12場比賽,遭到林丹、李宗偉和阿塞爾森的不滿,而不超過1.15米的發球新規盡管也引發爭議,但大牌球星中只有阿塞爾森不斷以各種方式給世界羽聯“添堵”。問題來了,阿塞爾森的“花式造反”只是個人行為,還是發球新規確實有違背公平之嫌,成為羽球運動向前發展的阻礙?
就像牙疼不是病、誰疼誰知道,阿塞爾森如此敵對發球新規,無非是1米94的他將備受折磨。這也是為什么阿塞爾森去年發布跪地發球視頻,以此戲虐新規,如今又發文質疑新規,有意思的是,他還在微博上調侃道:“我不會再抱怨,我們要開始練習,決定從現在開始開這輛車,希望可以通過這個練習幫助我們發球的時候蹲得低一點兒。”
阿塞爾森的配圖是一輛迷你小車,看來丹麥一哥是活生生被逼成段子手。不可否認,站在阿塞爾森的角度,我們可以說理解萬歲,而如果不粉不黑,對于不超過1.15米的發球新規,到底應該持怎樣態度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最終達到讓羽聯放心、球員舒心的高度。
不要試圖讓所有人都滿意,否則你永遠無法擁有快樂。“不能過腰”規則也是受到質疑,畢竟球員是否過腰被視為含糊不清的標準,而發球違例的爭議判罰也比比皆是。因此早在2009年,世界羽聯就計劃推出發球高度不超1.25米的規定,但直到2017年通過發球擊球點高度不能超1.15米的新規,這是比任何時候都精確的高度。
乍一看,既然設定一個不能過線的數字,應該是以理服人。但如果以前的不能過腰對身材矮小選手不利,不能超過1.15米的規定則傷害高大選手,反而讓奧原希望和山口茜這樣的“矮腳虎”占據優勢。
實際上,曾幾何時的不過腰導致矮小選手發球時縮手縮腳,如今的禁過1.15米則逼著阿塞爾森這樣的大個子卑躬屈膝,談何公平?記得2009年羽聯準備推行發球高度不超過1.25米時,國羽女雙隊員由于海拔不高,發現有了這條“紅線”后自己的發球點要比過去高出不少,在訓練發球動作時也是笑著議論這在計劃中的新規。
如今計劃照進現實,通過對比會發現“不能過腰”要比“不能超1.15米”更公平,倒不是說老規矩就百分百正確,而是單就規則而言,發球不準過腰其實對所有人都公平。沒錯,這對身材矮小球員有些不利,但既然你選擇這項運動,就不該以身高作為荊棘中前行的借口,相關組織在制定規則時也不應將球員身高考慮其中。
舉例說明,阿根廷小個子施瓦茨曼1米70,ATP單打排名前100中身高最矮的選手,卻在今年澳網將納達爾逼到困境,難道ATP會因為施瓦茨曼的存在,給男球員設定一個發球高度的極限?這聽起來是天方夜譚,而事實上是這位小個子面對納達爾首盤轟出6個Ace。誠然,網球和羽球是兩項不同運動,但ATP不照顧施瓦茨曼,世界羽聯又何必設標準傷害阿塞爾森。至于判斷是否過腰是難題,那1.15米標準是讓裁判拿肉眼還是儀器衡量,如果是肉眼,不過腰要比盯1.15米容易,倘若用儀器,其實抉擇是不是腰部以下也并不難。
這么說,好像是替阿塞爾森打擂臺,其實不然,無論不能過腰還是不能超1.15米,都會引起判罰上的爭議,都會讓一部分球員受益,另外一部分人吃虧。只不過,與其硬性用一個標準打造“緊箍咒”,還不如讓球員自由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才是王道。
據悉,今年3月的全英公開賽將執行擊球點不能超過1.15米的新規,這能否更有利羽毛球發展只能拭目以待,可至少這項變革在維護一部分公平的同時,也損失了另外一部分公平。總之爭議會持續下去,就像有球迷認定羽聯新規英明,認為還執行不能過腰規定,如果有身高將近3米選手就可以直接扣殺,這種觀點不全是抬杠,問題是,倘若發球點要一刀切式的規定不超過規定高度,殺球點是否也要有個上限?(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