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飄在他鄉的羽毛–大馬中國籍世界冠軍韓健
文、黃競歐
2002年,那時候DVD還是必備的家用電器。記得那是小編上小學四年級時的一個午后,躺在沙發上,偶然打開電視,看起爸爸前一天沒有看完的光碟。每天只被允許看一個小時電視的小編竟“沉迷”其中,其中一個故事描述了一位遠赴馬來西亞國家隊任教的中國世界冠軍,一片飄在他鄉的羽毛——韓健。時隔12年,當小編有機會寫影視星空中的羽球元素這個主題時,童年那一小段難忘的回憶便躍然出現。
經過一番求索,小編終于再一次按下視頻播放鍵,那個有些遙遠的時代和那些日漸模糊的名字便隨著童年的記憶開始回放。《唐人街》是鳳凰衛視展開的第一次透視全球華人的大型電視行動,以華人的風情為輔線,以華人的移民歷史為背景,全景式地展示華人真實而多彩的現實世界與生存狀態、心路歷程、生態環境和文化景觀,從而烘托出華人移民、創業和發展的大主題。下面就開始講講這次故事的主人公韓健。
1982年,在湯姆斯杯決賽中,韓健擊敗當時的羽壇天皇林水鏡,為中國隊首奪湯杯拿下關鍵一分。1985年,在第四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中,韓健又打敗了世界球王、丹麥選手弗羅斯特,為中國第一次奪得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韓健為中國贏得過7次世界冠軍,1990年,他離開中國,遷居馬來西亞。
掌聲
韓健如是說:“在馬來西亞,錢沒有那么多,但是我搞的事業呢,它是一個尖端的事業。比如,在馬來西亞,我都是參加世界最大型的比賽,而且都是前幾名的水平,那么只有在這種地方,我才能把我當年當運動員時的很多想法、看法變成一種方法。這種機會是人生中很少有的。”
競選中國羽毛球隊主教練失利后,韓健回到家鄉遼寧,成為當時省體委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官員,這也是他到馬來西亞之前的身份。
雖然韓健奪得過多次世界冠軍,但是他的防守型打法在國內備受爭議。1989年,韓健被聘為馬來西亞國家隊主教練,在這個視羽毛球為國球的國家,大家對韓健的認可度要遠遠高于中國,即便是在菜市場或者飯店,都會有很多人來跟韓健寒暄,有的人甚至能記住他打的國際大賽,詳細到每個比分、每個球,津津樂道地跟他談論。韓健并不是一個虛榮的人,但這種親切感依舊讓他覺得暖心。
由于韓健以防守型打法見長,在馬來西亞,大家稱他為“牛皮糖”,普通話不太標準的馬來人有的還叫他“牛皮膏”,總之就是夸他防守嚴密,怎么都打不死。在這里,他的牛皮糖戰術備受推崇,再加上他從中國帶過去的一整套完善的訓練方法,讓馬來西亞國家隊的水平有了突破性提高,也為馬來西亞隊進軍國際羽壇找到了一條獲勝的捷徑。從1990年開始,在擔任馬來西亞國家隊總教練的8年時間里,韓健為這里贏得了許多榮譽。1990年,馬來西亞隊奪得了湯姆斯杯亞軍,馬來西亞首相親自站在機艙門口迎接他們凱旋;1992年,他們奪得了湯姆斯杯冠軍,馬來西亞舉國歡慶,西迪克兄弟和作為教練的韓健被馬來西亞蘇丹授予國家勇士的爵位。應該說,這是韓健羽球人生中的第二次輝煌。
質疑
韓健如是說:“從感情上講,很多人不理解。過去,我們把體育過分地政治化了,好像把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或者形象完全與體育結合在一起。其實沒有那么密切,人為的東西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變得很難做人。”
然而,韓健帶給馬來西亞的榮耀也備受爭議,有人認為他帶領馬來西亞國家隊戰勝中國隊,是一種對祖國的背叛。可韓健認為,體育永遠是一種超越國界的競技活動,不應該把它賦予政治意義。
曾經有一張照片:當馬來西亞隊奪取湯姆斯杯后,全場觀眾跳起來慶祝,只有當時三位來自中國的教練韓健、楊陽和陳昌杰還坐在凳子上。在1992年的中國,國人對世界全球化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人在感情上沒辦法接受這樣一種所謂的“背叛”,甚至有華僑打出了“長城倒了”的標語向大使館抗議韓健的執教。當時,韓建的心情很復雜也很痛苦。韓健的家里掛滿了中國國旗,他從來都不是一個背叛者。正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退役運動員選擇出國執教,當然也有大批的外籍教練來到中國的各個運動隊執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大概我們再不會把這種司空見慣的體育交流與民族道德、國家榮譽感聯系在一起了。但是,在韓健的年代,他無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淡然
韓健如是說:“對,做啟蒙教育是個無名英雄,這個工作很少有人做。為什么我做這個工作壓力比較小呢?因為很多人不愿意做,它很辛苦,名和利都不大,相對來講,我的競爭伙伴也比較少,所以我的生活壓力小,活得比較舒服。一路走來,我活得越來越輕松、越來越瀟灑、越來越自在。因為要講出名,我想你當教練再怎么出名,也不如你當年當運動員時。因為當運動員,你是直接站在領獎臺上,教練員永遠是間接的。這些名和利我已經有過了,而且有過很多次了,對我來講,現在根本是無所謂的事情。”
1997年,韓健退出馬來西亞國家隊,開始從事這項運動的基礎教育。他所在的房地產公司創辦了一個羽毛球基金會,基金會名下有一所羽毛球學院,韓健是學院的首席教練。
每天下午4點,韓健都會到羽毛球館教球,他的學生大部分是當地華人和馬來人的子女,馬來西亞羽毛球男單超級巨星黃宗翰就是韓健的學生之一。黃宗翰從初中開始跟隨韓健學球,雖然韓健已經不再執教馬來西亞國家隊,但黃宗翰還是經常向他討教。黃宗翰說自己球技的進步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韓健給他打下的堅實基礎,所以,現在遇到球路上不懂的問題,他還是喜歡跟韓健來聊聊天,糾正一些想法上的錯誤。
除了教球,韓健還致力于推動當地的羽毛球運動向著商業化方向發展。當時,他在亞洲首創羽毛球俱樂部商業化運營,把俱樂部當作企業來經營,做到不依靠贊助自給自足,俱樂部花百分之三十的精力培養精英運動員,百分之七十用來賺錢。當然,俱樂部的經營也面臨很多問題,比如需要大量專業教練員,中國的專業運動員因為手續問題很難引進,而馬來西亞當地的運動員對薪資要求比較高。所以,也會有人問韓健,在當時的年代選擇這樣一條路會不會后悔,但他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說,自己出生在這個時代,就有這樣的經歷,別人就沒有,對他來說這就是最無形的財富,沒有處在同一時代的人是沒辦法相比較的。正如他曾經獲得的世界冠軍,也許現在的單打選手比他優秀,也可能他的前輩們也比他好,但是在他的時代,他就是冠軍。想脫離這個大環境,跨過時代去比較,留給自己的只可能是后悔。
憧憬
韓健如是說:“說實在的,我們比很多那些背著一個小藤包就到外面闖天下的人要強。他們什么都沒有,過了很多艱苦的日子。我們沒有,我們來了,有車有房子,來了之后掙錢、干事。在這一點上,就是當年當運動員為我們打下的一個很好的基礎,你有你的成績,你有你的名字,我們投資了,現在是需要回收了。因為當運動員的時候我們太苦了,把這輩子的苦都經歷過了,”
在馬來西亞,外籍專業人才引入的程序非常復雜。初到馬來西亞時,韓健拿的是工作準證,這種證件其中的一個要求就是持證人的隨從家屬不可以參加工作。韓健的妻子為了支持他,放棄了在美國的工作來到馬來西亞,盡管韓健在事業上順風順水,但是他不得不考慮妻子的感受以及兒子未來的升學問題。為此,韓健經常要去移民局辦理各種申請手續,經過11年的艱苦等待,他獲得了馬來西亞的永久居留權。這是自1968年以來華人在馬來西亞獲得永久居留權的首例,韓健一家三口也終于可以開始憧憬未來的生活了。
應該說從中國到馬來西亞,經歷過這十多年的彷徨、探索、奮斗、蛻變,韓健這個曾經赫赫有名的前羽毛球世界冠軍,已漸漸在現實中找到了他認為合適的位置。
整部紀錄片在創作上秉承了鳳凰衛視一直追求的獨特視角,探索到海外華人歷史的深處。他們選取了一些特定的、有一定特殊經歷的人物為代表,用個人的口吻講述歷史,盡管可能帶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主人公波折的命運、思鄉的愁緒和為了生存而奮斗的歷程卻帶給觀眾極大的心靈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他們也刻意把人物的經歷放在大時代的風云變幻中,讓敘述出來的歷史更加真實。一片飄在他鄉的羽毛,一個老男孩兒的抉擇,以及他純潔如初的羽球情緣。(來源:《羽毛球》雜志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