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世界冠軍張亞雯辭掉體育局公職 投資創業當老板

提到張亞雯,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她羽毛球世界冠軍的頭銜,不過如今她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成為了公司老板。昨日,張亞雯羽毛球培訓俱樂部啟動儀式暨奧亞杯羽毛球混合團體邀請賽開幕。一個月前,張亞雯遞交了辭職報告,離開了工作三年的領導崗位,全身心投入到創業中,成立了重慶奧亞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投資百萬元成立公司
張亞雯是地地道道的重慶妹子,她和朋友今年注資100萬元成立了重慶奧亞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羽毛球培訓、體育文化交流、體育器材服裝銷售、承辦體育賽事等。以她名字命名的羽毛球培訓俱樂部則是公司的一個板塊。雖為公司老板,31歲的張亞雯卻拒絕別人喊她“張總”,每次總是糾正別人:“別喊張總, 喊張總教練。”
“這個俱樂部是和重慶交通大學合辦的。”張亞雯說,合作模式主要是重慶交通大學提供場地,即該校現成的羽毛球館,張亞雯公司負責改建并維護場地。周一至周五白天,重慶交通大學師生可免費使用該球館,晚上和周末則由張亞雯公司用于開展培訓等,收益全部屬于公司。
“改建這個羽毛球館,我們投資了200多萬元,所有設施全都換了。”張亞雯介紹,羽毛球館面積2000多平方米,劃分為16個羽毛球場地。俱樂部教練團隊有7人,都是從事多年教練工作的專業教練,除了她之外,團隊中既有全國羽毛球冠軍,也有重慶市羽毛球冠軍等。
張亞雯稱,培訓班每個月400元,一對一私教則根據教練的等級分了幾個級別,她是500元/小時,其余教練則分為300元、200元等。
張亞雯說,公司試運營一個多月,目前該俱樂部已經開辦了2個成人培訓班、6個青少年培訓班、10余個一對一私教,還承接了兩個集體培訓單位。
辭職創業糾結半年多
為何要放棄機關的領導崗位而選擇創業呢?“其實,是否辭職創業,我自己也糾結了半年多時間。”張亞雯坦言,作為一名年輕的退役運動員能進入重慶市體育局并擔任競技處副處長,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20年的運動員生活,我習慣了去拼搏,突然進入一個很安逸的環境,反而有一點不太適應。”
她說,很長時間她經常問自己:“我打了20年羽毛球,突然就這么放棄了、荒廢掉,是不是太可惜?”于是,她想創辦羽毛球培訓俱樂部等類似機構,“就是想通過一種渠道和方式,能把自己最頂尖的一些技術和比賽經驗跟大家分享。”身邊朋友聽到她這個想法都很吃驚,認為她太瘋狂,放棄好好的仕途不要,萬一創業失敗了呢?
然而,張亞雯沒有退縮。和她一起從小打球的好友、如今也是他們教練團隊成員的李偉介紹,作為朋友開始都勸張亞雯要理智,不要沖動,但看到她確實是從骨子里熱愛羽毛球,打心眼里希望幫助更多羽毛球愛好者提高專業水準,當然要義無反顧支持她。
張亞雯最后才將這個決定告訴父母和親人,遭一致反對,但運動員敢沖敢闖的個性讓張亞雯義無反顧。一個月前,她還是遞交了辭職報告并獲得領導批準和支持。正如她在啟動儀式上所說:“今天俱樂部的啟動,標志著我又站在了人生第二個起跑線上,踏上了新的拼搏奮斗之路。”
創業困難但不后悔
“剛剛跨出來也遇到很多困難,不過,自己選擇的路,再難也要跨過去。”張亞雯說,以前在國家隊,除了訓練外,所有事情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但是創業后,她發現所有事情,事無巨細全都要自己去辦。且不說公司注冊、稅務登記等手續,“我開始連發票到哪里去買都不知道。”
無奈之下,她只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從頭學習。她對裝修完全是門外漢,但在改建羽毛球館時,從找設計人員,到選購地膠、燈具、球網甚至窗簾等材料,以及后期的安裝等,她都自己來操辦,“那段時間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回家,整個人瘦了一大圈”。
終于,她堅持下來了。令她感動的是,父母雖然至今還在為她辭職耿耿于懷,但卻在行動上默默支持她,球館改建過程中天天到羽毛球館來幫忙。
市體育局局長辛世杰昨日也特意前來捧場。他說,張亞雯想通過創辦羽毛球俱樂部的形式繼續投身羽毛球事業,值得敬佩。市體育局將從優惠政策、人才培養、信息資源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希望另一半正直合眼緣
張亞雯說,未來她最希望的是能開辦一所羽毛球學校,希望能給國家隊輸送人才。
對于親朋們關心的個人問題,張亞雯也毫不回避。她說,這幾年朋友們也介紹過好幾個人相親,但結果都不了了之。其間有感覺不錯的相親對象,但別人聽說她是世界冠軍就打退堂鼓。
張亞雯坦言自己有一點屬于外貌協會,對另外一半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對方正直、有責任心,再就是合眼緣,“哈哈,感覺像打征婚廣告。不過,目前,我還是希望先把事業穩定了,再考慮家庭。”
她的成功觀
雖說開張大吉,重慶晚報記者還是忍不住問張亞雯:“有沒有考慮過,萬一創業失敗了怎么辦?”
張亞雯說,按照現今經營模式,她自己也算過一筆賬,按最好情況考慮,學員達到飽和狀態,羽毛球俱樂部要收回成本至少也需要3年時間,“而我接受最壞的打算,是6年回本。”
至于成功或失敗,張亞雯倒有另一番見解。她說,也許你們認為的成功就是看能不能賺錢,“但從我內心來講,賺錢是次要的,如果在6年時間內,我培養出了優秀的羽毛球運動員或者種子選手,甚至我幫助學員們提高了專業水平,我認為就是成功的。”她坦言,自己并不是做商人的料,更享受別人在自己指導下愛上羽毛球、提高專業技術的過程。(重慶晚報記者 張水紅 賀懷湘 攝影報道)
XX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