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羽球后備人才仍短缺 亞青賽奪六冠勝不足喜
對于中國青年隊來說,壓力或許是其他國家同年齡運動員難以想象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是世界羽毛球王者之師的后備力量,他們有的甚至還沒有走上國際比賽的舞臺,就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
過去10年,中國羽毛球隊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輝煌,其他國家在難以撼動中國隊霸主地位的時候,開始愈發重視青少年梯隊的培養,力求和中國隊拼“未來戰爭”。所以說,中國羽毛球最輝煌的10年,也正是中國青年羽毛球隊遇到困難最大的10年。尤其在主要對手云集的亞洲,在亞青賽的戰場上,中國隊近幾年的表現實在難以令人滿意,不僅沒有過去笑傲群雄的絕對實力,甚至還出現了讓人難以相信的大潰敗。2012年印度亞青賽,中國丟掉了所有冠軍,包括含金量最重的混合團體金牌。還有一個更為尷尬的紀錄,中國隊最近一次在亞青賽上獲得女單金牌,還要追溯到2007年,那次的女單冠軍是王琳。
其實,中國隊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2011年召回時任馬來西亞青年隊教練的孫成華,重新組建國家青年隊,讓國家隊的梯隊建設更加完善。雖然經歷了2012年亞青賽無金的陣痛,但是走上正軌的中國青年隊一直在進步,參加亞青賽、世青賽的成績也越來越好。2014年亞青賽,中國隊收獲了除女單之外的5枚金牌;2015年泰國曼谷,中國隊在亞青賽上包攬6金,包括闊別了8年的女單金牌。
踏實積累顯成效
2015年亞青賽,中國隊包攬全部6項冠軍,其中男雙和混雙還包攬了冠亞軍。更令人欣喜的是,本次實現亞青賽“大翻身”的中國隊隊員都是從重建的青年集訓隊中成長起來的。比如這次的男單冠軍林貴埔、女單冠軍何冰嬌、混雙冠軍鄭思維/陳清晨,都是在2012年、2013年入選過青年集訓隊,并且從青年隊成長到了國家隊。
對于青年隊的作用,孫成華說:“前幾年我們沒有青年隊,梯隊模式基本就是省市隊直接往國家隊輸送。由于各地方隊的訓練方法和目的不一樣,而且與國家隊的訓練要求存在一些脫節,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地方隊隊員來到國家隊之后,基本都要‘從頭開始’,這樣不利于我們整個隊伍的實力培養和提高。”
從2011年重新組建青年隊算起,青年集訓隊每年都會組織兩到三次集訓,而且集訓的時間都很長,甚至有兩年春節期間都沒有讓隊員回家,而是留在隊里集訓。高強度、高密度,加上更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原本欠缺的青年隊的實力穩步提升。在孫成華看來,年輕隊員在青年隊的時候就按照國家隊的訓練要求和方向去練習,對于他們之后迅速適應國家隊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意識到自己的后備力量并不占優勢,中國隊在最近兩年給了年輕隊員更多的比賽機會,這是過去的隊員渴望卻又得不到的。更多的比賽機會,讓這些年輕的運動員獲得了更多的比賽經驗。孫成華回憶說:“2011年、2012年的青年賽,我們的隊員上場之后會緊張,稍微遇到一點困難會發愣,教練怎么說都沒用。從今年亞青賽的表現來看,我們的隊員還是會緊張,還是會犯錯誤,但是遇到問題他們能夠有意識地讓自己冷靜下來,在間歇或者局間的時候,他們可以和教練員進行很好的溝通,很多時候還能提出很有建設性的想法。這就是他們的進步,也是這幾年我們的訓練成果的展現。”
此外,年輕隊員表現出來的沖勁也是本次亞青賽中國隊的最大收獲。男雙小將周昊東/韓呈愷本次是第一次參加亞青賽,就一路闖進決賽,和隊友鄭思維/何濟霆苦戰3局才遺憾落敗。孫成華說:“一開始周昊東/韓呈愷打得不好,即使是對手水平一般,他們也都打得很艱難。不過他們在場上敢發揮,不會拘謹,后來越打越好,甚至超水平發揮。這說明我們的隊員的心態還是比較好的。”
“內憂外患”仍存在
中國隊包攬全部金牌,一方面得益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孫成華看來,國外對手的威脅似乎相對比前幾屆小了一些。
過去幾年,亞青賽上獲得冠軍的不少都已經是現在羽壇的“腕兒”了,比如內維爾、拉差諾、奧原希望、山口茜、桃田賢斗等。不過在今年的亞青賽上,并沒有這樣突出的對手。孫成華舉了一個例子:“日本有一個男雙運動員,左手,去年亞青賽時對我們的威脅很大,實力甚至說略高于我們。今年再打的時候,他的實力還是有,但是沒有去年那么有威脅了。好多去年參加過比賽的國外運動員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應該說過去一年他們的進步很小,甚至有些人可以說是原地踏步,而我們的進步很明顯。從整體上來說,我們在實力上是有優勢的。不像前幾年,93、94年齡段的對手很強,不管是團體還是單項經常要和我們打3局、打加分才能分出勝負。說實話,這次國外的對手整體實力一般。”
即便如此,中國隊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像近年來上升勢頭很猛的日本這次依然展現出了不錯的整體實力。得益于日本國內的羽毛球制度,目前日本的羽毛球整體厚度是很多國家都達不到的。雖然他們特別突出的運動員并不是很多,但是有這樣的基礎,未來的日本隊依舊是中國隊最難纏的對手。比如獲得女單季軍的1997年出生的川上紗惠奈,在今年的新西蘭公開賽中,她曾2比0戰勝了中國的何冰嬌,后者在本次亞青賽中獲得了女單冠軍。還要著重提一下的是,日本的山口茜沒有參加這次比賽。要知道,她的歲數是完全可以參加青年賽的。亞青賽她沒有參加,中國隊奪得了女單冠軍,之后的世青賽呢?
對手的威脅持續存在,中國隊自身也存在著問題。去年亞青賽,男雙選手黃凱祥從團體賽開始就要身兼兩項,整個比賽期間打了19場,取得18場勝利。當時孫成華就表示,我們的陣容厚度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一年過去,雖然中國隊包攬了全部金牌,但是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本次亞青賽,男雙隊員鄭思維收獲混合團體、男雙、混雙3枚金牌。從團體賽開始,鄭思維就雙線作戰,出戰19場保持全勝。尤其在團體賽淘汰賽階段,由于賽制安排,每一場都是混雙打完休息很短的時間,就要進行男雙的比賽。女雙隊員陳清晨本來也是這樣的“待遇”,好在混合團體賽的時候女雙的出場順序靠后,好幾場比賽都沒打到女雙就結束了。陳清晨最終獲得團體和混雙冠軍、女雙亞軍。
對于孫成華來說,后備人才厚度不夠是一個棘手卻又急需解決的問題。他說:“感覺上我們的人很多,每個單項都能拿出好幾個或者好幾對,但客觀來說,能力上達到我們的預期、上場能讓我們放心的隊員真的不是很多,否則我們也不可能讓鄭思維、陳清晨一直兼項那么辛苦。重組青年隊,我們的后備力量厚實了不少,但是還不夠,優秀的年輕隊員還是太少。而且從隊員自身的絕對實力來看,我們還沒能像成績反映的那么樂觀,年輕隊員的能力還遠遠不夠。”
(來源:《羽毛球》雜志 文/楊弋非 攝/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