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體育協進會的建立
學校的青年會在學校中開展體育活動,城市的青年會定期不定期組織校際體育賽事,而青年會全國協會則組織“全國學界運動會”。1910年第一屆全國學界運動會在南京勸業場舉行,以后又舉行多屆,但上海的市中心區被租界占據,沒有足夠空間舉辦。而除青年會外,全國還有許多專業或業余的體育組織,但并沒有一個全國性的體育組織。1924年8月,中華教育改進會在南京召開年會。
事先,《申報》“教育消息”編輯主任馬崇淦、圣約翰大學體育指導兼《申報》出版的《教育與人生》周刊體育編輯蔣湘青等人多次撰稿,呼吁建立一個全國性體育組織,他們又在會上繼續鼓吹,得到與會同志的響應和支持,就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宣布成立“中華體育協進會”,推舉圣約翰大學體育部主任沈嗣良為名譽主干事(他沒到會),蔣湘青為干事。要協調全國的體育組織,組織全國性體育賽事,靠這兩位先生顯然不行,不久就重新推舉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長,代內閣總理,遠東體育協會發起人,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王正廷為名譽會長,沈嗣良任總干事。協進會《章程》規定:第二條(宗旨)本會宗旨分下列五項:一、聯合全國體育團體,以促進國民體育;二、提倡全國之業余運動,增進運動員之運動道德;三、主持全國及國際之比賽事項;四,訂定業余運動員之資格;五、審定各項運動規則。
協進會倉促成立,經費尚無著落,但他們得到《申報》老板史量才和經理張竹平的幫助,報社讓出三樓一間房間無償提供用于協進會辦公室。協進會成立不久,1925年5月,第五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舉行,協進會就借圣約翰大學舉行預選活動,并由沈嗣良率團赴菲律賓參賽,擺脫了以前依靠外國人組團的舊例,協進會的名聲提高,社會捐款也不斷增加,1926年協會遷到“康悌路運動場”自建的樓內,該體育場也正式改名為“中華運動場”。
1931年有消息稱,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上海青年會十年租用期已到,基金會決定將土地收還后用于建造中山醫院及附屬醫學院,但因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而中止。1934年5月,協進會正式接到基金會限期遷出的通知,當時滬西延平路有一家剛關閉不久的“申園跑狗場”(stadium),協進會就租了“申園”的全部土地改建為一個可容觀眾2萬人的簡易體育場,習稱“申園體育場”,英文名NewStadium,舊址相當于今昌平路888號靜安區工人體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