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國羽壇職業化改革 發展俱樂部仍需明晰政策

新華社濟南4月7日體育專電
新華社記者吳書光
相比先行職業化的足球和籃球,備受國人熱捧的羽毛球市場化和職業化進程一直停滯不前。2014年,青島仁洲羽毛球俱樂部在全國首開先河,成為第一家市場化運作的職業羽毛球俱樂部。他們的運行情況怎么樣,能為中國羽壇乃至其他運動項目改革提供哪些借鑒,在市場化、職業化過程中還有哪些困惑,記者進行了采訪。
試水:市場化“先行者”讓市場的歸市場
今年1月31日,2015/2016賽季中國羽毛球俱樂部超級聯賽落幕,上賽季亞軍青島仁洲俱樂部再進一步,捧得冠軍獎杯。這是該俱樂部市場化運作以來的首個聯賽冠軍,各方普遍認為這得益于國家體育政策的東風。
2014年10月,國務院“4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職業體育改革,鼓勵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走職業化道路。完善職業體育俱樂部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充分發揮俱樂部的市場主體作用。
青島市羽毛球俱樂部組建于1996年,由于外部贊助時有時無,依托體育局勉強維持,最慘時高水平運動員外流,一度瀕臨降級。“46號文件”對于俱樂部來說,無異于久旱逢甘霖,青島羽毛球俱樂部成為羽毛球項目市場化改革的“先行者”。
2014年11月,青島市體育局公開招標,把俱樂部運營權放給企業,嘗試羽毛球市場化、職業化。青島仁洲羽毛球俱樂部成功中標,成為中國羽毛球史上第一家市場化運作的職業羽毛球俱樂部。
“在給予俱樂部充分自主權的同時,青島體育局的角色就是快出政策、出好政策。”青島市體育局局長紀高尚認為,這次招標是青島加快體育產業發展,實行管辦分離的積極探索。
隨之而來的扶持政策還是超出了仁洲俱樂部的預料,青島市體育局提出只要俱樂部代表青島參賽并負責梯隊建設及部分全民健身活動,體育局將每年給予200萬元的資金扶持,若奪得聯賽冠軍和亞軍則分別還有500萬元和300萬元的獎勵。為此青島市體育局和青島羽毛球游泳運動管理中心、俱樂部簽訂了合作協議。青島仁洲集團董事長于海波坦承“沒想到青島體育局出臺政策那么快”。
在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紀高尚表示青島市正在大力推進社會力量辦體育,已經有50多個體育協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承擔了全民健身賽事組織工作。
于海波說,作為中國首個市場化運作的職業羽毛球俱樂部,俱樂部已確定未來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發展目標,愿景就是打造“百年俱樂部”。
布局:致力培養體育消費人群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20歲及以上人群經常參加鍛煉的體育項目中,羽毛球是僅次于健步走和跑步的運動。雖說參與羽毛球鍛煉的人群十分可觀,但買票看羽毛球賽的卻不多。而在成熟體育市場中,俱樂部的生存基礎就是球迷群體的支持,這也表明培養國人的體育消費習慣迫在眉睫。
青島仁洲羽毛球俱樂部2016年比賽計劃顯示共9項,除了羽超聯賽,還有中小學生羽毛球比賽、國際羽毛球夏令營等。俱樂部常務經理兼總教練李衛國表示,青島有200多家羽毛球俱樂部,今年擬組織青島首屆業余羽毛球俱樂部聯賽,以比賽為杠桿,吸引廣大群眾參與羽毛球運動,培養體育人口,促進體育消費。
在俱樂部運營上,仁洲羽毛球俱樂部在羽超2015/2016賽季首次賣票,但7個主場球票收入還不到10萬元,這與羽毛球運動在民間的熱度不成正比。
仁洲集團接手羽毛球俱樂部的前兩年均虧損,李衛國表示力爭第三年實現收支持平或略有盈余。“林丹和李雪芮等球星兼具競技價值和品牌價值,我們不僅要奪冠,還要借助他們的影響充分挖掘市場價值。”
2010年開始的羽毛球俱樂部超級聯賽中,青島羽毛球俱樂部已獲三次冠軍兩次亞軍,是羽超聯賽中成績最好的球隊。青島還先后承辦了第十一屆全運會羽毛球比賽、2011年蘇迪曼杯、2012年羽毛球亞錦賽等賽事,帶動了青島市的“羽毛球熱”,可以說羽毛球已成為青島市體育運動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開展青少年足球、帆船、羽毛球等特色體育項目進校園活動。2012年,青島市開始組織全市中小學生羽毛球比賽,至今已舉辦四屆。2014年,青島市體育局創辦首屆“青島球王”全民健身系列賽,其中就有羽毛球項目,先在各區進行分區賽,最后進行市級總決賽,參與人數眾多。
一項運動項目的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以普及促提高。李衛國說,在羽毛球進校園的基礎上,俱樂部確定了青島市26所中小學作為后備力量培養學校,這些學校多數有羽毛球場館,大大增加了羽毛球項目的參與人數。
據介紹,仁洲俱樂部8名教練堅持“雙軌制”,既是體育局人員也是俱樂部教練,由俱樂部支付訓練津貼使他們踏實帶隊。除了奧運冠軍林丹、李雪芮等一線隊員,俱樂部目前還有60名各年齡段隊員,他們將是青島羽毛球的未來。李衛國表示,正準備從全國選拔一批13-15歲的好苗子重點培養充實梯隊,為中國羽毛球蓄力。
困惑:發展俱樂部順應大勢 仍需明晰政策
曾擔任中國羽毛球隊領隊的李衛國2014年毅然加入仁洲羽毛球俱樂部。他笑稱接手仁洲俱樂部是人生事業“第三次創業”。1984年,參與山東羽毛球隊的組建是第一次創業,第二次創業則是1996年參與青島羽毛球隊組建,這一切都源自對羽毛球事業的熱愛。
身為中國羽毛球隊領隊十二年,李衛國深知羽毛球發展的短板,他認為體育俱樂部是體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西方體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運營方式值得我們借鑒但不能照搬,目前還有一些困惑待解。
首先是羽毛球等項目俱樂部缺乏參賽資格。雖然叫俱樂部,但羽毛球俱樂部多數隸屬于體育局,只是一套體制兩塊牌子,由企業冠名。目前,國內運動項目的冠軍賽、錦標賽等還是以各省為單位參賽,像仁洲這樣的市場化俱樂部沒有參賽資格,這將導致作為俱樂部核心資產的運動員選擇“用腳投票”,俱樂部發展將陷入困境。
因此,既然提出放開社會辦體育,就需要具體政策扶持。我國競技體育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功,在體育事業發展的新階段應當設立不同層次比賽,允許以俱樂部為單位參加,進一步刺激體育俱樂部發展。
其次是俱樂部教練員職稱和資格認定,也需要明確政策。李衛國說,仁洲俱樂部與青島市體育局合作留住教練員就有這方面考慮,一旦俱樂部教練員沒有資格參評職稱,誰還愿意到俱樂部執教?俱樂部發展就無從談起。建議管理部門盡快完善體育俱樂部師資的職稱評定規則,讓俱樂部留住人才,助推體育俱樂部發展。
此外,還有受訪者談到羽超聯賽不職業及推廣不利等問題。有人指出,“我搞(羽毛球)才看,如果不搞這個,根本不知道羽超聯賽”。他們建議借鑒足球、籃球等成功運營經驗,組建專業團隊運營羽超聯賽,“臺子大,唱戲的多,別人才了解;如果臺子本來就小,還在屋里唱,喊破嗓子也沒人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