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打羽毛球經常提到“落點”一詞,也經常提到一些與落點想接近的稱謂,如:后場、前場,中路、邊路等。其實,落點是一個平面概念,它是無法對一個球的飛行軌跡作出唯一的描述的。
若從擊球點到落點之間作一個鉛垂面,在這個鉛垂面上可以得到無數條球的飛行軌跡,這就是說,在同一起點可以用無數的線路來完成相同的落點。線路是一個空間(并包含時間)的概念,它對球的飛行軌跡是可以作出唯一的描述的。
在打球雙方相持中,若是打后場球,如何選擇線路呢?當你局面略顯主動時,應把球的線路打低些(平高球或平快球),這樣可使球的飛行時間縮短,進一步給對手造成壓力,從而可創造更加主動的進攻機會;反之,局面顯得被動時,應把球的線路打高些(高遠球),這樣可增長球的飛行時間,調節自己的站位,以求變劣勢為均勢,進入同一起跑線。
這就是說,線路變化不僅要體現在球的長短變化,左右變化,同時也要體現在球的高低變化,而高低變化同時又決定了球的節奏快慢,這才能獲得更“立體”的效果。
殺球也要講線路,(手法可分為扣殺,劈殺,點殺和撲殺等),從橫向來看,可以選擇左路中路和右路;從縱向(由于殺球線路接近直線,故高度問題被縱向深度統一起來了)來看,可以選擇長殺,深殺等。
吊球也要講線路,(手法可分為劈吊、攔截吊等),橫向不必贅敘,從縱向和高度來看,可選擇低,直,快,但前沖落點較遠的線路;也可以選擇高,弧并落點近網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