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羽毛球館 舊廠房是塊寶
本報訊 廣州人打羽毛球的熱情有增無減,每到晚上乃至周六周日,市區內大小羽毛球館常常爆滿,稍晚點訂場都拿不到場地,一些有生意頭腦的廣州人瞄準市場熱點想出一道經營“好橋”———租下一些舊廠房倉庫改造成羽毛球館,早行動者已經賺得盤滿缽滿。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廣州市內包括體育館、學校等在內的羽毛球館不下一百家,其中私人投資改造廠房倉庫經營的占了大部分。經營羽毛球館已經是不少投資者追逐的一項熱門生意,也成了廣州體育產業一道獨特的風景。
舊廠房改造本小利不薄
酷愛打羽毛球的劉先生兩年前從某大型國企下崗。經過一番觀察,他發現廣州羽毛球愛好者呈幾何級數增長,新建羽毛球館卻因為投資大回報期長,增加量遠遠跟不上。
當時一個羽毛球場一小時的租金最低也在30-35元上下,劉先生簡單算了一筆帳:以10個場的中小型羽毛球館為例,非休息日如每天每個場租出去6個小時,休息日每個場每天租出10個小時,一個月場租收入就有6萬多元,這還不包括非繁忙時間的租金收入和賣飲料及羽毛球的收入等。
“如果向工廠包租費用控制在每月4萬元以下,每個月利潤就有二三萬元,而且這門生意收入穩定,風險不高”,幾番思量后,劉先生毅然決定入行。經過大半年時間找到合適廠房后,劉先生以某停產塑料廠車間改造的內有14個標準場地的羽毛球館今年初開張,如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第一批“吃螃蟹”的鄧先生說,將舊廠房改造成羽毛球館初期一次性投入比建新館少得多,無非搬走機器、鋪木地板、清潔粉刷墻壁、安裝射燈、建造洗手間和淋浴房。鄧先生在海珠區開了個小館后,又轉到天河區開了有21個標準場地的當時廣州最大的羽毛球館。他透露,這么大一個館一次性投資也就五六十萬元,現在這個館每月收入約10萬元,除去5萬多元租金和其他支出外,利潤頗豐。“收回投資無須太長時間”,鄧先生說。
準確定位滿足各類球友
劉先生和鄧先生說,舊廠房改營羽毛球館最關鍵的是選對地方。目前鬧市內有合適高度的閑置廠房已難覓蹤影,不少投資者已經轉向市郊、花都、番禺等地。據稱在這些地方,這項投資也日見火爆。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多數私人經營的羽毛球館并非社區型,停車場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是否有準確的市場定位也決定著私營羽毛球館場地出租率和營業收入。鄧先生表示,一般個人投資以小型場館為宜,投入小風險亦小,因此其目標消費群以年輕白領、學生為主,收費宜中等偏下。在天河區開場的鄧先生在繁忙時間收費每小時35元,次要時段降低到20至30元不等。在海珠區開場的劉先生的收費標準平均也在28元以下。在早上一些非常冷門的時段,他們每小時收費甚至低到5元的“公益價”,以吸引附近愛好鍛煉的老人和一些機關單位組織活動。據了解,最近也有人在東山區投資五六百萬建起僅18個標準場的“貴族式”羽毛球館,這樣附帶獨立貴賓房的標準場每小時收費180元,瞄準的就是高級商務客。
創新服務做大金礦
由于入行者漸多,羽毛球館經營者要想吸引眼球,當然也得有點營銷頭腦。
據了解,目前實施會員制、給老球友優惠價等凝聚人氣的措施已經在球館中漸漸普遍起來。劉先生說,他的球館專門請了省隊退役運動員作教練,不僅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加入羽毛球俱樂部,還開辟陪練服務,定期舉辦業余大賽,在羽毛球愛好者中名聲也越來越響。
天河區的鄧先生除搞會員制外,則請來高水平教練定期舉辦培訓班,目前學員已有近千人。鄧先生說,這批長期“擁躉”是球館的中堅消費群,讓球館的經營更加主動。鄧先生說,他甚至有想法以連鎖的羽毛球館為基礎,挖掘更高層次的增值服務,如組織比賽、交流甚至出國以球會友。
風險提醒
1、羽毛球館經營屬體育經營項目,須經過嚴格審批后由體育局發出經營資格證,據稱目前領證條件仍較嚴格。
2、羽毛球熱近幾年才在廣州興起,雖屬老少皆宜,但行家估算一個發燒友一周打兩場球每月耗資300多元,也只有在廣州、深圳這類經濟發達地區才支撐得起這種消費。一旦羽毛球愛好者增長出現疲軟,現有場館競爭激烈,生意就沒那么好做了。
下一篇:成都羽毛球熱帶動場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