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國羽當引領世界潮流 女將越穿越少是進步和開放
不同時代需要不同事件、特征來作為標志和刻度,大到冰河期、石器時代、奴隸社會、社會主義、世界大戰、世界紀錄、網絡時代……小到電燈、電話、拉鏈、塑料袋、綠色食品……人類從“歷史上的今天”一路走來,衣食住行無一不帶有時代的特征。
一年一度戛納電影節剛剛上演了世界各國女影星爭奇斗艷的一幕,你穿紅,我穿紫;你露肩,我裸背;你低胸,我V領……千姿百態,這種場合還有個“潛規則”——不得撞衫。電影尚未上演,女星服飾已成一道艷麗的風景線。實際上,服飾從來都帶有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從戛納歷屆最佳女影星夢露、赫本等人的服裝上,時代特征標志幾乎一目了然。
另一個幾乎就是展示女人服裝時代特征“櫥窗”的,就是世界四大滿貫網球賽。各種顏色、各種款式的裙裝,百花齊放,無奇不有,也幾乎沒有撞衫,其艷麗、“暴露”與各電影節上的女星裙裝絕對有一拼。但與女影星服裝的時尚意義不同的是,女子網球裙裝更多的是展示人體美、運動美,幾乎沒有多余的裝飾與累贅,它必須服從比賽的需要。比網球裙裝更簡潔的是女子田徑、游泳跳水等項目的服裝,都要穿到最少、最輕,多余的一點沒有,因為決定現代體育比賽勝負的,幾乎都在毫厘之間。
如果從人類體育的歷史看過來,女子體育服裝的演變其實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古代奧運會不準女人參加,2000多年后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也沒有女運動員,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上只有19名女運動員,而且個個全“包”的嚴嚴實實,能蓋住的地方全蓋住了。創立于1877年的溫布爾登網球賽,也是7年后才有女運動員參賽。溫網也是最早規定女運動員必須以白色裙裝參賽的,但“老照片”顯示,當時的裙裝皆上身長袖高領下身長至幾乎拖地……女運動員的穿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少,折射的實際上是時代的進步與思想的開放。
中國女運動員是否應該穿裙裝?這還需要討論嗎?正在征戰法國網球公開賽的李娜、彭帥不都早已裙裝多年了嗎?不,正在穿與不穿之間“過渡”和“徘徊”的,是中國女子乒乓球和羽毛球運動員。早些時候有消息說,國際羽聯開始規定本屆蘇迪曼杯女運動員必須裙裝出戰,但在中國羽協表示需要有個過渡期、及建議“最好愿穿就穿、不必死規定”后,國際羽聯已放寬了執行令。但比賽直播所見,中國及日韓丹麥女運動員皆已裙裝出戰,只是無論顏色款式,及吸引眼球之程度,都遠不及網球裙裝。
球打到最好,人和服裝又最漂亮,就會吸引最多的人去看。同是隔網相見的小球項目,網球擁有更多的球迷正是因為如此。好像中超乒乓球聯賽也曾提倡過一段女隊員裙裝參賽,但不知為何鹿特丹世乒賽又“復古”了褲裝?作為世界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第一大國,中國女子運動員在引領技術新潮流的同時,是否也應引領女裝新潮流?在一個眼球經濟時代,能否吸引更多的人看、更多的電視轉播和轉播費用,直接關系到一個項目的興衰。
“怕露點”、“裙裝襯褲太緊,不習慣”……?也許不少人都不喜歡如今滿大街隨處可見的露臍裝、露背裝……但相比于中國歷史上婦女包小腳、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服裝的豐富多彩和多元化的背后是時代不可阻擋的步伐。畢竟,上億人清一色藍褂子的時代都已遠去,誰還“不愛紅裝愛武裝”?
中國乒乓球羽毛球應該有引領世界潮流舍我其誰的意識和胸懷。裙裝,還是褲裝?這是個問題,還是根本就不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