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暢談創業路 蔡赟:享受當小學生的過程

本周末,羽毛球奧運冠軍蔡赟就要在自己的球館舉辦第一次比賽。最近一年多他結束國家隊生涯,但沒有離開羽毛球,從運動員完成了向創業者的轉型。本周,他接受北京晨報記者獨家專訪,分享了創業路上的收獲。
在另一片領域獲成就感
這次見到的蔡赟,與一年前在昆山湯尤杯時相比瘦了不少。自從去年6月結束了國家隊生涯,他沒能躲過運動員突然停訓后都要經歷的發福期,但最近大半年的忙碌,他自稱體重降到了北京奧運會前的水平。
今年初,他隨江蘇隊結束了羽超聯賽的征戰,算是站好最后一班崗。“從國家隊下來之后半年沒有碰球,也就恢復了兩個月,所以當時很吃力,打一場球幾天緩不過來。就是堅持吧,江蘇隊現在處在比較低谷的時期,回去幫助一下年輕人,回報球隊對我的培養。教練也說,盡力就好。”
蔡赟選擇急流勇退,運動員時期養成的積極進取的性格幫助他在另一片領域收獲了成就感。“大家看到的都是球場上拿冠軍的蔡赟,意氣風發,其實當運動員老有一種很累很有壓力的感覺,同時又沒有別的事可做,管理還是比較封閉的,尤其在集訓備戰期間,晚上十點一刻熄燈,生活還是很枯燥的。現在就是忙到覺得時間都不夠用,前段時間我在機場買了兩本書,到現在沒有打開過,沒有時間看。”
籌備球館創業穩扎穩打
蔡赟說,球員生涯總有結束的一天,在還沒走下坡路之前轉身,與其說厭倦了簡單的生活,不如說是主動出擊,“年紀到了,時機也到了。”
初期,他對于創業的想法并不明確,想的就是不離老本行,把自己的經驗與更多人分享。恰逢微信公眾號正當時,于是“和蔡赟聊羽毛球”誕生了。上線不到2年,公眾號已經累積了7萬多關注,最近一年多更是“吸粉”5萬。
線上互動模式的成功,給了蔡赟在線下拓展事業的信心。去年冬天,他開始尋找合伙人,招募團隊,籌備自己的球館——蔡赟羽毛球中心。回想那段日子,他笑言自己“忙得像陀螺”。“所以沒有團隊的幫助,很多事我一個人根本完成不了。就說這次比賽,很多人出謀劃策,給出很多好建議,比賽環節,場館布置。”雖然作為老板不需要事事親為,卻必須事事在自己掌握之內,過程中有了很多收獲。“裝修、消防這些我完全不懂,就找懂的人來,這一個大工程做下來才知道,每個環節都是挺不容易的。”
第一屆自創IP賽事啟動
現在的蔡赟已經離不開記事本。他打開手機備忘錄,向北京晨報記者展示最近的行程:“你這個采訪結束,我還有其他事要跑。以前除了打球,吃飯睡覺訂機票都有人來幫助,現在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人一忙,睡眠質量就特別好。昨天晚上8點半就困了,泡碗面吃完就睡了,實在累得不行了。這種過程是以前不會有的。跟我熟的人都知道,我在國家隊老睡不著,就連奧運會我都兩三點還醒著。”
告別球員生活進入全新的領域,被問到是否有種當“小學生”的感覺,他笑著點頭:“但我挺享受這個過程,畢竟是很有成就感的,跟打球拿到冠軍一樣。前期很辛苦,但你看我的賽事馬上要開始了,現在就感覺這兩個多月大家沒白忙,一點一點把賽事準備起來。”
他的“蔡赟杯”邀請賽是球館開業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動,吸引了300多人報名參賽。為了保證比賽安全和秩序,他坦言,刻意控制了規模。“報名初期我主動給團隊澆冷水,有的人喜歡蔡赟,但不見得會來湊熱鬧。尤其是初期階段,姿態和眼光要放低一點,這樣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完善。”
挖來老隊友一起搞青訓
自己辦比賽,除了邀請羽毛球愛好者來參與、體驗,蔡赟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自己在青訓方面的優勢。“非專業的訓練,不僅能引發孩子的傷病,還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可能是被逼著來的,他們來之前并不知道羽毛球是怎么回事,加上沒有正確的引導,還可能對這項運動產生抵觸。在我的構想中,蔡赟的培訓機構要盡量去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他找來以前的國家隊隊友擔任教練團隊骨干,自己則負責整體把控教學質量。“基層教練,其實最難的是責任心。教練團隊的選擇在我們創辦初期確實是比較困難的,很現實,請好的教練就是要花大價錢去綁定。我希望我的教練團隊能看得更遠,當到達了理想的階段,每個人的價值體現方式可以更多元。”
在他的規劃中,體教結合非常重要。“我的母隊江蘇已經建立起很完善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文化教育也沒有脫離。不像我們原來,打到不能打了,才考慮去讀書,現在這樣的體教結合的模式,更利于全面發展。而我希望的是,通過與學校展開合作,在北京推廣這個模式。”
偶遇張慶鵬學點創業經
蔡赟最近與男籃名將張慶鵬產生了交集,兩人年齡相當,都是從運動員轉型做青訓,因此有頗多共同語言。“他在這方面算是我的前輩,我從他那里學習到不少。有一次,我們去看一家共同的場館,他們拿出了一個調研的紙張,據說從下午6點蹲到晚上10點,直到把表填滿才離開。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步,現階段只是把周邊的市場、價格、人員進行了初步的核算。”
兩人也都感慨,作為管理者,必須不停學習,才能不被團隊成員甩開太遠。“同時我也很感謝我的團隊,真的是離不開他們,幫我解決了很多困難。”采訪結束,準備離開,蔡赟還不忘囑咐工作人員,抓緊給球館二樓窗戶加裝護欄,“我一個成年人經過的時候都覺得危險,別說小孩子了。還有比賽的流程,這幾天大家再對一下……”
他的心情就像迎接大賽前,“還有一點點擔心,應該直到結束才能放下吧。打比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但辦比賽,考慮的都是讓每個人都高高興興、平平安安的。”
(來源:北京晨報 記者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