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超聯賽總結篇 五年賽期均不同完全是“見縫插針”
7月26日至27日,2014——2015年中國羽毛球俱樂部超級聯賽總結座談會在成都雙流羽毛球基地舉行。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主任劉曉農、副主任兼國家隊總教練李永波,以及參加本賽季聯賽的12支俱樂部隊的代表、贊助商代表出席了會議。
會上,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羽毛球二部部長馮平善就本賽季羽超聯賽的整體情況,向與會代表作了介紹和總結。本賽季冠軍廈門特房俱樂部隊總教練林江利作了經驗介紹。隨后,與會代表就本賽季羽超的成功與不足、新賽季如何改革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從2010年創辦以來,羽超聯賽已經走過五年的歷程。由于聯賽所處環境的特殊性,五年來,羽超聯賽可以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對于一個新興的聯賽來說,這樣的環境明顯不利。不過,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年輕的羽超還是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著,其中最大的推動力就是不斷大膽創新。
3V3、11分制、引進業余男雙表演……羽超一直進行著全新的、更吸引眼球的嘗試,有些嘗試失敗了,有些則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比如現行的11分制,不僅國內運動員喜歡,連李宗偉、拉差諾這樣的大牌外援也贊不絕口。李宗偉曾說:“11分制要求運動員進入狀態更快,比賽從一開始就會很激烈,而且對運動員的體能消耗也會小很多。”
然而,五年下來,羽超的發展仍然有些遲緩,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羽超該如何走下去,各方人士并沒有很明確的認知。因此,本次總結座談會,李永波在討論前說了這樣一句話:“總結座談會不是表彰會,好的東西大家就不用說了,就說聯賽的問題,就說聯賽下一步應該怎么走!”
兩天的座談會,大家針對羽超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可以嘗試的改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對于新賽季,大家的關注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比賽時間盡快固定
2014——2015年羽超聯賽從2014年11月底開始,到2015年2月底結束常規賽的比賽。之后,由于國家隊隊員要參加包括蘇迪曼杯在內的一系列國際賽事,羽超聯賽中斷了將近4個月,直到6月21日才開始半決賽及決賽的爭奪。縱向來看,五年的羽超聯賽的賽期都不相同,完全是“見縫插針”。
座談會中,絕大部分與會代表都希望比賽時間能集中,而且每個賽季的比賽時間都能相對固定。如果能實現這兩點,對于俱樂部盡早準備、聯系贊助、為俱樂部發展制定長期規劃等都是有好處的。
從五年羽超的情況來看,由于每一賽季的時間都不確定,有的賽季甚至是在比賽開始前兩、三個月才確定比賽時間,留給參賽俱樂部準備的時間過短。要在這短短幾個月內完成俱樂部組建、拉贊助、確定主場等一系列工作,光聽上去就知道難度有多大。五年來,不少俱樂部都出現了沒有贊助商的“裸奔”情況,這與賽季時間不確定有一定的關系。此外,賽季時間變動太大,贊助商很難對贊助的俱樂部的長期收益進行評估,這也導致拉贊助成為各俱樂部目前最大的困難。
從觀眾關注的角度來說,固定各賽季比賽時間以及讓比賽時間更集中也是大有好處的。固定比賽時間,有助于培養觀眾的觀賽習慣,這也是職業聯賽吸引觀眾、培養固定觀眾群的必要條件。
至于比賽時間集中的必要性,2014——2015賽季就很能說明問題。本賽季之初,由于國家隊沒有國際比賽任務,處于冬訓階段,所以隊員們每一站都能代表俱樂部參賽。無論是廈門特房、東莞世紀城這些球星云集的俱樂部,還是以“本土兵團”為班底的湖南江灣集團俱樂部,亦或是“青春風暴”的浙江俱樂部,每家俱樂部隊都有自己的特點,激烈的比賽也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尤其到了常規賽末段,上賽季冠軍東莞世紀城俱樂部居然還有打不進季后賽的可能,這樣激烈的比賽著實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但是,常規賽結束后,羽超進入了長達4個月的“空白期”,等到半決賽開始時,之前積攢的對羽超的熱情早已散去,不明真相的球迷還以為羽超又開始了新的賽季。這樣,原本最該掀起高潮的半決賽和決賽,結果卻沒能獲得相應的關注。
賽制改革需嚴謹
自創辦以來,“創新性”就成為羽超聯賽的一大特色。比如,為適應電視直播,縮減比賽時間,在2013年率先采用的每局11分、3局2勝制,到2014年改為每局11分、5局3勝制;比如,為提升比賽的趣味性,增加了混合3V3的比賽。
這兩項改革可以說是羽超最大膽也最成功的嘗試。在近兩年的比賽中,11分制對比賽時間的控制起到了積極作用;3V3的新穎,也提升了觀眾看球的樂趣。
在本次總結會上,不少俱樂部就計分制提出了建議。因為現行的11分、5局3勝制,比賽時間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如果強弱太懸殊,一場比賽結束得很快,缺乏觀賞性;如果水平接近,控制比賽時間的初衷又得不到體現。比如,常規賽湖南與東莞一戰,湖南外援孫完虎與東莞隊的田厚威那場男單比賽就打了超過1小時。
總結會上,廈門特房俱樂部建議將比賽改為15分、3局 2勝制,李永波也大膽提出:是否可以在聯賽中采取計時制,在規定時間里得分多者獲勝。
暫且不論哪種賽制最佳,單從改革層面來說,現階段的羽超需要更加深思熟慮,而不是“靈光一現”。比如上賽季,為拉近與業余球友的距離,在比賽中加入了一場業余男雙的比賽,結果是業余比賽乏善可陳,僅嘗試一年就取消了。舉這個例子,是希望羽超在改革的時候能更嚴謹一些,充分論證改革的利與弊,而不是出現問題、造成負面影響再去“查缺補漏”。就以改計時制為例,這種完全不同于傳統羽毛球計分制的方法,很可能為羽毛球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如果采取計時制,那需要變化的地方太多。比如,計時器材的生產以及精確度,比如為防止運動員故意拖延時間,是否要對運動員每回合間的準備時間做硬性規定,如果有這樣的規定,又由誰來負責計時監督等等。一項改變會牽扯到很多方面,如果還不夠成熟,最好不要冒這個險。
此外,對于3V3的比賽形式,也有俱樂部提出異議,認為既然是專業比賽,就應該突出專業性。3V3雖然在形式上新穎,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讓不少觀眾感覺新奇,但是新鮮勁兒過了之后,觀眾對于3V3規則的不熟悉就凸顯,從而會質疑比賽的嚴謹性與專業性。單純從觀賞角度來說,目前的3V3比賽,由于女隊員都是對方重點突破的薄弱環節。隨著大家對3V3的熟悉,很多俱樂部在比賽時,女隊員基本都是蹲在網前,盡可能少地參與攻防,即便女隊員被壓倒后場,也會跑到場外再繞到網前,3V3很多時候變成男雙的平抽快擋,前場再蹲一個女隊員。的確,3V3對運動員的要求很高,采取女隊員“回避”的方法確實操作起來會簡單一些,但是從觀賞性以及觀眾的認知程度來說,這樣的現象對聯賽的推廣不會有太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在平時喜歡打球的業余高手當中,3V3一直被看作“非專業”的項目而得不到認可。
運動員分級與限制
為了保證優秀運動員的收入,同時平衡各俱樂部之間的實力,從辦賽至今,羽超聯賽一直都是根據運動員的成績進行分級,并制定相應的薪酬標準。同時,對于高級別的A級、準A級運動員,每場比賽A級運動員只能出戰2場,A級、準A級一共只能出戰3場。在總結會上,廈門特房、東莞世紀城等“財大氣粗”的俱樂部對這樣的限制提出了改革建議。
這些俱樂部提出的建議很好理解。就以本賽季冠軍廈門特房俱樂部為例,根據相關標準,本賽季廈門特房隊中擁有諶龍、趙蕓蕾、王曉理3名A級運動員,男雙主力洪煒是準A級運動員。從實戰安排上來說,趙蕓蕾兼項,既可以發揮她的自身特長,又可以增強隊伍排陣的靈活性。但是,由于有限制,廈門在女雙兩名大將趙蕓蕾和王曉理的安排上就缺少了很多變化,基本上都要“浪費”掉其中一個強點。對于有能力的俱樂部來說,引進了強援卻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是一種浪費。
其實,這樣的問題在上個賽季就已經出現。奧運冠軍蔡赟在摘牌大會上無人問津,除了作為A級運動員的薪酬問題,上場人數限制也成為各俱樂部考慮的重點。目前,國內達到A級的運動員只有10人,本來這些優秀運動員是聯賽最好的票房保證,可現在的規定限制了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也讓很多俱樂部對A級球員“望而卻步”。
對高級別運動員設置一定的限制,主要是為了平衡各俱樂部之間的實力,但是作為職業聯賽,決定俱樂部位置的應該更多的是自身的實力,外界的干預應該小一些。對于現在的羽超來說,A級運動員這樣的優質資源本來就稀缺,如果再設置過多的限制,那聯賽最大的“吸睛點”豈不是被白白浪費了。
與之相似的,還有對引進外援的相關限制。之所以要限制,初衷是為了保護中國本土運動員。此外,由于聯賽一直以來不確定的時間和賽程,雖有李宗偉、陶菲克、拉差諾等世界頂尖選手的參與,但羽超的外援基本都是“打短工”,很難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俱樂部乃至聯賽樹立一個品牌。從鍛煉本土年輕隊員來看,五年來,似乎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從聯賽起步、脫穎而出、最終在世界舞臺驚艷的選手。鑒于這些因素,聯賽對于外援的相關條款以及市場潛力的開發,是否應該換一個角度?
贊助商利益問題
前面也提到,由于常規賽和季后賽間隔的時間太長,導致本賽季羽超季后賽的關注度大大降低。不過,林丹短期租借到青島合展仁洲俱樂部,同時因為個人贊助商與羽超聯賽服裝贊助商之間有沖突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讓羽超聯賽得到了“非典型性關注”。對于羽超聯賽來說,一直以來關于贊助商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總結會期間,除了各俱樂部代表,本賽季的器材贊助商李寧、服裝贊助商威克多以及對羽超有意向的尤尼克斯、安踏、阿迪達斯等體育品牌的代表也應邀出現在座談會上,用李永波的話說:“羽超聯賽需要更多的力量共同把這個市場做大。”
隨著羽超的發展,越來越多有實力的體育品牌參與進來,這是好事。尤其對于過去幾年在贊助商方面一直“捉襟見肘”的羽超來說,多家體育品牌進入,今后的路會更好走。中國羽協的態度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幫助羽超進步,同時實現各品牌的共贏。不過,現在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多家體育品牌進入之后,他們的贊助對象,也就是羽超的俱樂部怎么去“分配”。按照成熟的職業聯賽來說,各俱樂部和贊助商的合作關系應該是自己去聯系,但是現階段羽超還比較稚嫩,“貧富差距”還比較大,經濟實力雄厚的俱樂部自然容易得到各贊助商的青睞,但是那些“小球會”,本身實力一般,同時缺乏有足夠號召力的明星球員,對贊助商的吸引力就很缺乏。如果現在完全放開,那經濟實力一般的俱樂部很可能找不到理想的贊助,這對于羽超整體的發展是不利的,畢竟現階段羽超還是需要一定的“平均主義”。
此外,多家贊助商進入之后,如何在聯賽中保證大家的利益,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結會結束后,中國羽協將根據上賽季的比賽情況,以及總結會上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盡快制訂出新賽季相關規程的草案,然后下發到每個俱樂部。之后,俱樂部再根據草案作出反饋,中國羽協再根據反饋意見確定新賽季的競賽規程。
(來源:《羽毛球雜志》 文/楊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