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國際體育場館運營模式
探索國際體育場館運營模式
悉尼奧運場館建設建材的啟示
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北京已在《奧運行動規劃》中明確表示,要以“新北京、新奧運”為主題,突出展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 運”的理念。伴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籌備工作的大規模展開,奧運場館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將始終貫徹“綠色奧運”的建設理念,這對我國建材工業既是 機遇,也是挑戰。了解和借鑒悉尼奧運場館在設計和建造中的設計概念和材料的使用情況,將為北京奧運場館及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悉尼奧運場館的建設理念
1.“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概念首次成為奧運會的舉辦主題
悉尼奧運會是第一屆以綠色奧運為主題來開展各項建設和組織的奧運會,在悉尼奧運場館的規劃、設計、選材和施工過程中,始終貫穿著“3R”環保概 念,即減少(規模和材料)、重復使用、再循環利用(Reduce、Re-use、Re-cycle),強調與環境的協調性,對使用建筑材料要求無污染、可 回收性,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并為此成立了專門機構,對各個環節和材料的環保程度和環保要求進行全面的評估,將建造場館的要求及原則制定成文件,以法律 形式來保證實施;設計公司和建筑公司必須根據環保要求來設計和建造場館,所有材料和產品都需經過評審、評議后才能使用,在建設過程中嚴格控制粉塵、噪音、 廢棄物等污染因素,同時建立控制報告,以便于跟蹤管理;為了保證奧運場館建設的順利進行,成立了計劃、管理部門,以對資金、對奧委會、對公眾負責的原則, 對各項工作進行監督管理。悉尼奧運會具有較為超前的環保意識,太陽能技術、水資源保護與污水處理技術、垃圾處理技術等環保科技得到了大范圍應用。許多場館 和道路的照明都使用太陽能供電,供1.5萬名運動員居住的奧運村所有照明都采用太陽能供電,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供電郊外社區。整個奧運場館的污水采用納 濾技術經過污水處理廠進行,經處理后水質達到排放標準,COD、BOD<5%,與自來水水質相當,固體廢棄物運往有機肥廠加工處理。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是采 用填埋式,填埋坑經過密封處理,上部填土,植樹種草,填埋后的有機垃圾靠自然降解。這使悉尼奧運會的“綠色”概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和執行。
2.場館規劃和設計理念——靈活設計、以人為本
美國洛杉磯、西班牙巴塞羅納在承辦奧運會時,為節約基建開銷,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體育場館,把新建場館安排在城市周圍。結果在運動會期間,運 動員和記者、觀眾在比賽地點之間疲于奔命,造成市區交通擁擠。悉尼奧運會吸取了這兩個城市的教訓,將悉尼奧運會所有的比賽設施集中在悉尼西北距市區約15 公里、面積為7.69平方公里的地區內,以11萬個座位的澳大利亞體育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室內體育館、網球場、曲棍球和游泳館等賽場,所有場館都實現了 無障礙通行,還備有專供殘疾人使用的服務設施,各種消防安全措施也都是以優先保證人身安全為基礎,運動場館及相關建筑的設計是現代氣息和澳洲傳統文化的完 美結合,風格各異,場館之間輔以綠地,形成富有特色的體育主題公園。同時考慮到奧運會期間交通問題,按照在最短時間接待和疏散大量觀眾的原則,對場館出 口、道路、橋梁、車站交通進行合理設計,從悉尼到奧運城鋪設了一條高級公路。但為了防止過多的汽車涌入,同時還建設了一條鐵路,每小時可運送5萬名乘客。
3.悉尼奧運場館建設充分體現了經濟性原則
悉尼奧運場館、運動員村、酒店等的投資主體是企業(私人),政府所占比例僅為1/6,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成本因素得到了充分的考慮。為了提高場館 等設施的使用效率和節約建設成本,對舊建筑的合理改造、廢棄場地的重新開發及簡約自然的設計原則等手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在建設過程中時刻貫穿綠色奧運的 設計理念,對材料的使用要求環保、可回收和再利用,同時完全按照商業化運作,盡量少用材料,不浪費材料,以降低成本。永久性建筑選材,首先要求壽命要長, 不需要經常更換,盡量減少維護,造價要低。而臨時性建筑主要是從減少后續的維護費用、提高使用頻率等方面來考慮的,其建設成本不一定比永久性建筑成本低。 有些建筑在辦完奧運會后其用途可能會改變,部分場館和附屬建筑在會后將出售,用于工廠或商店,避免造成浪費。奧運村建成后就已全部出售,在運動會結束后, 將成為一個配備有學校和購物中心的住宅區,大大提高了資金周轉速度。為避免奧運會后污水處理能力過剩,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按照奧運會舉辦期間全部污水的 80%進行設計,其余20%送往其他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二、悉尼奧運場館情況及建筑材料使用情況
1.悉尼奧運場館介紹
(1)悉尼奧林匹克體育場
奧林匹克體育場位于侯姆布什港灣悉尼奧林匹克公園,距離悉尼市區14公里,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體育場,也是奧運史上最大的體育場,用于悉 尼奧運會開、閉幕式及田徑、足球等項目,可容納11.5萬名觀眾,其跨度可并排停放4架波音747客機,最高點58米,屋面面積3萬平方米,屋面重量 4100噸,主拱跨度295.6米,挖土方量5.5萬立方米,混凝土用量9萬立方米,結構鋼材用量1.2萬噸,混凝土中鋼筋用量1萬噸,立柱數量2600 個,砌塊用量100萬塊,建設費用為6.9億澳元(4.14億美元),用兩年半時間建成。篷頂采用鋼結構,頂板為透明聚碳酸酯板材,重量輕,雖比玻璃耐久 性差,但容易彎曲以適應頂部曲面形狀。主看臺采用混凝土結構,外部基本上未采用涂料;內墻面采用鋁塑板和涂料;副看臺基礎采用混凝土結構,其余為鋼結構; 看臺地面是水泥面,個別地面鋪有地毯。為提高場館使用效率,減少維護量,奧運會后該館兩側看臺已被拆除,改造成為可容納8萬名觀眾的封閉式看臺。
(2)布里斯班ANZ體育館
布里斯班ANZ體育館可容納4.5萬人。主看臺采用混凝土結構,外墻采用混凝土砌塊和空心磚,篷頂采用鋼架結構,篷頂內吊裝鋁扣板,主看臺內部 采用鋼化玻璃隔斷及門,室內用石膏板墻,吊頂主要采用刨花板,用鋼材作龍骨,部分吊頂用珍珠巖板,看臺擋板采用中密度板。其余三側露天看臺均為鋼結構,座 椅采用塑料和鋁長椅兩種,主看臺鋪地毯,其余看臺為水泥地面而無裝飾。
(3)悉尼網球館
網球運動是澳洲人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悉尼網球館是與澳大利亞前網球明星約翰•紐科布和溫布爾登一號球場設計者們商議而建成,建設費用為3880 萬澳元(2200萬美元),可容納1萬名觀眾。該館是車輪狀建筑,主平面低于地面,地面下1/3部分采用混凝土建筑;2/3部分在地面上,采用鋼結構。該 館設計和裝飾都非常簡潔,外部沒有采用任何涂料,水泥、砌塊表面直接外露;篷頂內裝飾材料為鋁扣板;采取自然通風降溫。
(4)悉尼國際水上運動中心
悉尼國際水上運動中心位于侯姆布什港灣奧林匹克公園,建設費用為1.5億澳元(1億美元),可容納17500名觀眾,在比賽期間承擔了游泳、跳 水、花樣游泳、水球、現代五項(游泳)等比賽項目。場館分為比賽區和休閑區兩個區域,比賽區里有一個跳水池和一個10泳道的游泳池。主體建筑為混凝土結 構,其余為鋼結構,采用大跨度篷頂。外墻采用砌塊,內墻采用鈣塑板、纖維水泥板和石膏板,玻璃門及隔斷用量較大,篷頂局部吊頂采用鋁扣板,座椅為塑料椅, 地面鋪瓷磚。
(5)墨爾本奧林匹克中心
墨爾本奧林匹克中心是音樂會、室內賽車、籃球的多功能場館,可容納1萬名觀眾。主體建筑為混凝土結構的圓形場館,墻體為混凝土空心砌塊,內墻用 石膏板,部分窗戶采用鋁合金結構,表面涂有涂料,用以裝飾;篷頂為活動屋頂,由兩塊重350噸的活動鋼架結構組成,可在20分鐘內打開和關閉。
(6)運動員村
運動員村共建有2000多套住宅,屬二層、三層聯排式別墅式建筑,墻體采用空心石膏板澆混凝土或木框架石膏板體系,外墻砌空心磚不用涂料。內墻 為石膏板和涂料,地面除衛生間、廚房鋪瓷磚外,其余都鋪地毯,屋頂采用木屋架,上層采用機制水泥瓦。下水管道室外采用陶管,室內采用塑料管,上水管采用銅 管。住宅內外裝飾裝修追求舒適而不追求豪華,建筑物前后都有花園草坪。整個運動員村是按環保要求設計的,用電、用水都要求節能和環保,在設計時就已經從朝 向上加以考慮,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接收太陽能,并避免讓二層樓房擋住庭院和起居室的陽光。同時在630幢運動員住宅上安裝太陽能接收板,把太陽能轉換成電 能,每幢房子白天供給電網,晚上用電由電網供給,比普通用電節省25%,同時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光熱轉換)。雨水收集后用于澆草和沖廁所。運動員村避免使 用空調,所有窗戶都有遮陽和反射陽光裝置,夏天將陽光擋走,冬天把陽光反射到室內,建筑所用木材是人工速生林而不是來自天然森林,地毯是羊毛毯,這些材料 都是自然循環材料。
2.悉尼奧運場館建筑材料使用特點
(1)建筑材料主要以傳統建材為主
從悉尼奧運場館使用材料來看,建筑材料主要以水泥、玻璃、鋼結構等傳統材料為主,主體結構基本上采用混凝土與鋼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外墻采用混凝 土砌塊或空心磚,內墻采用石膏板和涂料,內墻隔斷、門及場館外部多采用鋼化玻璃和夾層玻璃,座椅使用塑料材質,篷頂多采用鋼架和膜結構,屋頂使用鋁扣板吊 頂,對于有采光要求的多采用聚碳酸酯透明板材。
(2)材料要求簡潔、耐久,在使用上重裝飾、輕裝修
場館建設注重整體效果,不過分追求局部裝修,大多數場館設計非常簡潔,盡量少用材料,而且設計非常靈活,以便改變其用途時容易拆卸而不造成浪 費。內外墻面基本是混凝土素面,只在有裝飾要求的地方使用涂料或清漆,地面以水泥地面為主,部分地面用水磨石、地毯或在地毯下采用廢舊輪胎回收再生的塑料 地毯作墊層加以裝飾。大多數場館設計非常簡潔,盡量少用材料,很少采用大理石、花崗巖等高檔裝飾材料。永久性建筑及構件大都考慮其壽命要長,裝飾耐久,盡 量減少維修和維護;臨時性建筑則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保證回收利用。
(3)材料的選用主要考慮使用性能和環保要求
悉尼奧運場館在建設過程中,非常注意更好地使用現有材料,盡量減少材料用量,多用鋼材、石膏板、刨花板、塑料等循環材料。所有奧運建筑物,要求 自身能夠產生能源或盡量少使用能源;場館內采取空氣自然流通形式,靠自循環降溫,少用空調或使用無氟制冷空調;雨水和廢水回收處理后再用;場館篷頂采用透 明板材以減少用電量,燈光安裝在屋頂下以減少浪費;場館主平面在±0以下以減少提升量。材料使用防火等級不要求太高,重點考慮的問題是盡快疏散。悉尼奧運 場館現有防火墻一般耐火4小時。大量采用玻璃幕墻和玻璃隔斷,對于面積超過1平方米時必須采用鋼化玻璃。
3.悉尼奧運使用的建筑材料及企業情況
(1)Low-I玻璃
Low-I玻璃是在悉尼奧運會中使用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的采光材料。Low-I玻璃的含鐵量很低,按照含鐵量可以分為0.02%和0.04%兩 種,用于太陽能發電裝置的玻璃規格為3毫米、4毫米兩種。從外觀看,Low-I玻璃比普通玻璃白,不反光,其透光率為76%,高于普通玻璃透光率。Low -I玻璃在澳大利亞不生產,從英國皮爾金頓公司進口后根據要求進行加工。太陽能發電裝置所用的Low-I玻璃全部經過鋼化處理,據皮爾金頓(澳大利亞)玻 璃加工人員介紹,低鐵玻璃與普通玻璃的制造工藝不同,其技術處于保密階段。目前用于太陽能發電的Low-I玻璃售價為3毫米厚:17~18澳元/平方米, 4毫米厚:20~21澳元/平方米。
(2)抗張薄膜結構
在悉尼奧運會中使用的抗張薄膜結構產品是由Shade Structures Birdair公司設計和制造,該公司于1984年成立,隸屬于太陽集團,年銷售額為2500萬澳元。25%的產品是傘形結構(Mordular和Pre -assemmbled Products),75%是停車場(Car Park Shelter Systems)和用戶設計(Custom Designed Structures)。太陽集團日本公司每年生產抗張薄膜結構產品約10億美元。抗張薄膜結構的支撐采用鋼結構;膜的材料有3種:PVC、 Ferrari和Teflon與聚酯纖維或玻璃纖維復合(含有UV),可采用不同顏色,也可采用網格結構以增加透氣性。邊框采用特制鋁合金和鋼纜,整個膜 結構由計算機設計、裁剪,拼縫通過熱壓粘接,使用溫度為 -30℃~70℃,Ferraria和Teflon的耐熱溫度更高,使用壽命為:網格結構10年,PVC膜10~15年,Teflon膜30年以上。抗張 薄膜結構產品在悉尼奧運場館建設,特別是停車場、廁所等臨時或輔助設施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我國南京長江大橋、上海世紀大道、昆明世博園、廣州海洋館部 分地方對抗張薄膜結構產品也有了一定的應用。
(3)可調光玻璃板(Laser Cut Panel)
可調光玻璃板是由昆士蘭技術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研究開發,可直接用于采光,亦可在現有窗玻璃內部安裝,與原窗結合使用。這種玻璃在冬天可把陽光反射到室內任何地方;在夏天,可通 過調整反射玻璃的角度,把陽光反射出去。可調光玻璃板主要用于天窗采光,當常規窗戶有遮陽板時,可將遮陽板用可調光玻璃板進行改造,通過可調光玻璃板對光 線的調節作用,來增加室內光線強度。
(4)Bevis Corner建筑系統
Bevis Corner建筑系統是一種比較簡單、安全、經濟的快裝建筑結構體系,對于鋼材、木材或其他建筑材料都很適用,安裝十分簡單。Bevis Corner建筑體系共有6種構件:彎角件、延長件、支腳件、墻體連接件、圓形頂構件、框形構件。使用該系列產品,可輕而易舉地將常規建筑框架在任何點、 任何角度銜接起來。該系統的接點可隨時調整,省時、省力、省費用。用該系統可建造任何復雜的建筑,是一種安全、快捷、簡易的建筑系統。各構件的強度和耐久 性已經過檢測,取得了工程證書。適用于建筑庫房、簡易房、涼亭和各種普通建筑等。
(5)Watty1涂料
Watty1涂料公司于1915年建立,年銷售額1.5億澳元。其涂料產品分為建筑涂料(用于內外墻)、工業涂料(用于家具等)、電器涂料(用 于電視機等電器產品)、金屬涂料(屬油性涂料,用于油灌、管道等內壁)、船用涂料等5大類。Watty1涂料公司內外墻涂料均為100%Acrylic (丙烯酸型)涂料,快干,可水洗,耐久性好,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外墻建筑涂料中加有UV(紫外線吸收劑),耐老化、性能優良,涂料保證期可達到10年。該 公司針對水泥外墻專門設計了一種Granosite涂料,其特點是耐久、裝飾裝修效果強,價格比較便宜,該公司同時生產仿石涂料,其效果與天然石材十分相 似,而且不需要底漆,壽命較長。
(6)玻璃
皮爾金頓(墨爾本)玻璃廠有浮法玻璃、制鏡、夾層玻璃等3條生產線,生產能力分別為2500噸/周、2500萬平方米/年及300萬平方米/ 年,該廠在悉尼的市場占有率為65%。據該公司人員介紹,悉尼奧運建筑總金額為100億澳元,該公司提供了35%額度的玻璃產品,主要包括場館用夾層玻 璃,奧運火車站3.5公里(千米)長的著色、鋼化和夾層玻璃,1500個汽車站、酒店以及家用玻璃、鏡子、櫥窗、桌面、熱水器、屏風(壓花玻璃)等玻璃產 品,其最暢銷的玻璃為10毫米~15毫米厚。
(7)防水材料
Concure Australia公司針對水泥外墻設計了一種防水材料(Envirolastic膠),可在0℃~250℃下快速養護,彈性高(1300%),耐化學 品,耐腐蝕,噴霧施工,無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可用于防水基層或二層襯里,以及水庫、水箱、住房、地板、墻體、冷卻塔、水槽、水井、火車車廂等的防水處理。
三、對我國奧運場館建設的幾點建議
1.充分考慮場館建設的綜合效益
奧運場館的建設是以辦好奧運為基本目標,但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奧運會后服務于大眾、提高場館使用效率。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相結合的問題,切實加強場館大眾化、多功能性等方面因素的應用效果,實現市場化經營,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奧運場館建設要成為經濟均衡化發展的有效工具
體育產業作為方興未艾的產業經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有效工具之一。體育場館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活動場所,將很大程度上帶動地區經濟的增長。北京 作為2008年奧運承辦城市,應該把舉辦奧運會帶來的效益盡可能地擴展到全國。對于奧運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場館建設,其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應公開招 標,同等條件下要優先考慮西部地區的企業,以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3.充分調動企業的參與意識和市場觀念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體制還有待于健全和完善,企業規模還不夠強大。因此,舉辦奧運會既要依靠政府,又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盡可能多的企業利用奧運會樹立形象、提高產品質量、擴大銷售渠道,從而促進企業發展和進步,為企業發展提供機遇。
4.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和審核機制
建材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是場館建設的根本保障。為保證建材市場的公正性、客觀性、完善性,應委托社會中立組織對建筑材料建立使用目錄,場館建筑材料的選用根據目錄進行采購,避免劣質建筑材料進入場館建設。
5.發展規模化生產模式,提高傳統建材的使用效果
輕裝修、重裝飾、可回收、無污染是現代體育場館建設的發展方向,這要求建材產品不但要保證產品的質量、性能,還要注重環保和裝飾性等多種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要大力提倡水泥、混凝土、玻璃等傳統建材的規模化生產,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產品質量波動,特別是縮小水泥產品的色差波動,從而在根本上 提高建材產品的使用功能和整體裝飾效果,減少裝飾材料的使用。
6.提高預制構件的產業化水平
提高預制構件的產業化水平將有利于場館建設進度和保證建設質量,這也是提高建材產品應用水平和行業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應該在場館建設中盡可能地減少建材初級產品的使用范圍和數量,提高預制構件的工業化水平和規模。
國外著名體育場館
新奧爾良體育館
位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內足球場,建于1975年5月。這座龐大的圓形建筑物總高為83.2米,與30層住宅樓的高度差不多,館內的直徑207米,總占地面積有21萬平方米。館內有標準觀眾席50500個,并設有活動看臺,適于觀看各種體育比賽。足球比賽時,可容納觀眾76000多人;棒球比賽時,可坐64000多人;供集會用時,幾乎可坐10萬人。場內還有6個巨幅電視屏幕,可轉播比賽實況。
美國天穹體育場
1965年,美國休斯敦市建成現代穹窿結構的體育場。它利用穹窿原理,能覆整個足球場和棒球場。6層看臺可容納6.6萬名觀眾,用塑料板覆蓋在鋼結構上的穹座跨度達196米。自備發電系統.提供照明和維待空調工作。穹窿結構體育場的出現,突破了過去有頂體育場面積小、座位不超過2萬人的格局。
美國西雅圖體育館
1976年,美國在西雅圖建造了一座薄殼結構的穹頂體育館,直徑為20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殼體結構的體育館。
美國國際游泳名人堂
1965年,美國在佛羅里達洲邁阿密附近的勞德代爾建造了1座"國際游泳名人堂"。名人堂自建立以來,已被國際游泳界公認是一流的情報中心,它向人們介紹有關游泳、跳水、水球、馬拉松游泳和花樣游泳及其他各種水上訓練、比賽方面的史實、人物和圖片。名人堂設有水上運動圖書館,還藏有上百部影片和錄像磁帶,以及200多位國際游泳名人的照片、獎杯、獎章、紀念品和獨特的水上運動珍品,每年由該領導機構評議在游泳方面做出貢獻的名人,并公布于世,將其貢獻刻于名人堂的墻壁和屋柱,旁邊附有照片,其中包括世界各國的著名泳星。
美國龐蒂亞克•亞爾弗多姆體育館
龐蒂亞克•西爾弗多姆體育館是世界最大的充氣結構體育館之一,由紐約蓋爾柏格公司所建,1975年建成于美國密執安州。工期僅4個月。九根鋼索對稱斜交成網格,屋頂玻璃纖維與特氟隆復合薄膜材料制,呈八角形。建筑面積約4萬平方米,高62米,長220米,寬159米,跨度168米。內鋪人工草皮。3層看臺共有8萬座,有23個疏散入口。該建筑備有電子報信系統,如遇漏氣或損壞,能自動報警,以便及時修理。
耶魯大學冰球館
耶魯大學冰球館是耶魯大學著名建筑之一。由美國建筑師埃諾•沙里寧設計,1958年建成。這是沙里寧大膽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把建筑造型升華到雕塑藝術領域的最好作品之一。
建筑的屋頂是由正中一條形如弓背,跨度長達85米的鋼筋混凝土曲線脊梁。從脊梁向兩邊拉著懸索屋頂,形成了跨距達57米,面積為5000平方米的空間,場內可容納3000名觀眾。冰球館的出入口朝南,兩側還有6個較小的出入口、驟然看去,它好似一條張開口的大鯨魚,又似伏身于地的海龜,造型奇特新穎,曲線流暢。
在整個建筑中,室內外樸素簡潔,懸索結構自然地外露,不加任何修飾,其本身的結構就是最好的裝飾。室內懸掛的一些纖維掛件--彩旗,既起到了使音響效果擴散與漫射的作用,也活躍了室內氣氛。
耶魯大學冰球館是一幢建筑,也是一座運用現代材料和技術搭起來的帳篷,具有豐富的想象力。
亞特蘭大奧林匹克體育場
亞特蘭大奧林匹克體育場是作為第26屆奧運會田徑比賽的主要賽場,擁有8.5萬個座位。棒球賽場在有5萬個座位的夫爾頓縣體育場舉行。體操比賽在可容納3.2萬人的喬治亞大廈舉行,游泳比賽是在喬治亞科技術大學水上運動中心進行的,亞特蘭大奧運會火炬臺以鋼制骨架搭建而成,像一座塔,塔的側面呈"A"字,為亞特蘭大的第一個字母。臺高35.36米,重達280噸。火炬臺坐落在奧運會主運動場的東北側,以一條長5.91米的橋梁與主運動場連接,橋上掛有奧林匹克五環標志。
加拿大蘭杰斯體育場
1988年,加拿大在多倫多市建成可容納6萬人的伸縮式頂棚的體育場.其直徑207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伸縮式頂棚體育場。
蒙特利爾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建成的桅塔式體育建筑群,是海綜納尖公園的一部分,占地面積750畝,包括奧林匹克運動場,能容5-7萬名觀眾。一個設有9000個觀眾席位的室內游泳池,內有一個標準池和一個面積為25×12.5米,設有3.50米、7.50米和10米高的跳臺的跳水池。自行車賽場,長285.7米、寬7.50米,能容觀眾7000名。奧林匹克村可供9250人住宿。此外還有劃船道、"克洛特羅比雅爾"運動中心等。1976年第21屆奧運會在此舉行。
加拿大太平洋體育館
太平洋體育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充氣式屋頂體育館之一。1981年動工,1983年建成于加拿大溫哥華市。骨架使用了5000噸鋼筋和36萬立方米混凝上,耗資1.26億加元。圓頂用涂有松脂的半透明玻璃纖維制造,巨頂面積4萬多平方米,離地60米。由于屋頂具有半透明性質,加上館內有872座使用1500瓦燈泡的汽光燈,整個場地明亮如晝。場地可分隔使用,能進行各種球類、田徑、馬術、汽車等比賽和表演。看臺4層,6萬個座位,并設有殘廢人觀賽專用的"輪椅區"。
多倫多新體育中心開合式穹頂體育場
于1984年動工,1989年竣工的多倫多天拱巨館,由于屋頂可以開關,被人們稱之為"第三代體育場"的出現。
多倫多巨館的屋頂面積3.24萬平方米,采用鋼結構及屋頂保溫材料和鋼板,總重量1萬噸,其中可移動的三塊屋頂6348噸。屋頂為回轉重疊式開啟方式。開啟時需要20分鐘,在開始和完成時,各需1.5分鐘作為鎖定結構的自動開閉時間,所以實際移動的時間大約17分鐘,啟動和加速各需10秒左右,以后可達到設計平均速度21.3厘米/秒。巨館可移動的三塊屋頂共安裝了54個轉向器,其中屋頂一為22臺、屋頂二為16臺、屋頂三為16臺,每個轉向器上裝2臺或4臺10馬力的電動驅動馬達。屋頂接縫處理是采用氯丁橡膠管充氣的方法。它的屋面材料輕質高強是用波形薄鋼板和復合塑料編織物筑成的。屋面構件都由電腦控制沿著固定軌道自動推移啟閉。
多倫多巨館的比賽場地近似圓形,巨大看臺可容納觀眾56000人。賽場上鋪滿人工合成的綠茵細草,可進行棒球、足球、田徑等項目的比賽。
多倫多巨館建筑外觀簡潔耐看,色彩淡雅醒目。乳黃色實墻面與墨紫色鏡面玻璃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與光影反差,具有動人的建筑藝術感染力。每遇風和日麗的天氣,穹頂能徐徐開啟,若到大雨、風雪的壞天氣,屋面會漸漸閉合。
巴西里約熱內盧馬拉卡納體育場
1950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建成,建筑呈橢圓形,周長940米,高32米,比賽場地以一道3米寬、2.5米深的水溝與觀眾看臺隔開。可容觀眾15.5萬人,最大容量可達20萬5千人,有包廂300個。場內設施有播音室30個,電視轉播室5個,擴音器220個,電話分機11架,記時鐘20只,警報器70個,出入口20個。此外。還有小賣部、大餐廳以及運動員宿舍、病房、按摩室、更衣室、淋浴室等。正門入口處有一紀念碑,上書"馬拉卡納有史以來最漂亮的一球,是為紀念貝利在1961年的一次比賽中,從本方禁區出發只身快速盤帶,連過6人封堵射門成功而建。
阿根廷河床體育場
阿根廷體育場之一。1938年建成。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南面250英里處。屬河床體育俱樂部。呈環形,可容觀眾8萬名。場地為良種草皮,由中央向四周保持合理坡度,以利于排水。1978年第十一屆世界杯足球賽的主要比賽均在此舉行。
墨爾本奧林匹克體育場
澳大利亞體育場館之一。位于墨爾本。1956年建成。包括奧運會主體運動場、板球場、游泳池、賽車場、冰球場等。體育場呈圓形、有可容10.5萬名觀眾的看臺。場周圍有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重競技館、設有3400個觀眾座位的籃球館。游泳館內有面積為50米×19.80米。深2米的比賽池及19.80米×15.40米、深4.88米的跳水池,能容觀眾8000名。離體育場12公里處是奧林匹克村,占地645畝,有320座房屋,可住6000名運動員和工作人員,還有其他服務等設備。1956年第十六屆奧運會在此舉行。
澳大利亞國家網球中心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場地。位于墨爾本。中心球場有觀眾席1.5萬個。如遇雨天,中心球場頂棚可在20分鐘內合籠封閉,堪稱世界第一。網球中心早先全是草地球場,1988年改建為涂塑硬地球場。球場頗具彈性,打起球十分舒服,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優質的硬場地。
悉尼2000奧林匹克公園體育賽區
奧林匹克公園體育運動賽區的主要場館有:奧運體育運動場,可容納8萬多觀眾,用于開幕式和閉幕式。田徑比賽和足球決賽場館,于1999年7月落成。田徑中心是擁有1.5萬個座位的國際標準田徑場地,在奧運會期間作為訓練和熱身的場所。國家體育運動中心是80年代建成的體育運動設施,1984年開放使用,是澳大利亞一流的多功能比賽場館,供奧運摔跤和跨欄比賽使用。水上運動中心,1994年10月建成,該中心由奧運比賽泳池、訓練池、休閑池和公用泳池組成,平時可容納4400名觀眾,奧運期間可擴展到12500個座位。自行車賽場,有6000個座位,奧運會后可有3000個永久性座位供室內自行車比賽使用。另外,還有1萬個座位、16個賽場的網球中心;1.5萬個座位的曲棍球中心;4000個座位的射擊中心以及可供60人同時比賽的高爾夫球場等一批運動場館。
日本東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包括建于1940年的奧林匹克運動場、"卡瑪查娃"綜合體育場和1958年建成的"代代木"游泳館、擊劍館等。另有奧林匹克村,為一很大的建筑群,有14幢樓,250套1層和2層樓房,并有俱樂部、體育休息室及醫務、通訊等設施,還有冰球等項目的訓練場地。奧林匹克運動場場內可容納觀眾10萬名,場內田徑場設有周長400米的跑道,場中央為足球場。大體育館設有9000個觀眾席位的看臺,可同時進行四場籃球賽或6場排球賽,也可進行體操、柔道等項目的比賽。小體育館主要用于舉行會議,也可進行擊劍比賽。"代代木"游泳館有50米×20米的8泳道游泳池和25米×25米的跳水池,可容觀眾4000名。"卡瑪查娃"綜合體育場內有體育場、體育館、排球館、冰球場及訓練場等。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在此舉行。東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建成標志著日本建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日本三鷹國際乒乓球會館
1987年3月建于日本三鷹市。是專供來自日本及國外選手訓練、進修而修建的。該會館是在日本三鷹市舊的"三鷹市國際乒乓球會館"原址破土動工,新修建的1棟地上70層、地下1層的高層樓房。取名"ITS三鷹"。該會館規定,會員的入會費為20萬日元,每年另交會費2萬元。這所會館同瑞典、法國、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中國、新西蘭、巴西、墨西哥、德國、埃及等地有名的俱樂部有著密切關系。
福岡穹窿巨館
福岡巨館是一座當代最先進的體育建筑,亦稱福岡穹窿,是日本第一座屋頂可啟閉的大型多功能體育館。在世界上是繼加拿大多倫多天拱巨館建成后又一個同類型體育場館。
福岡巨館1991年4月開工,1993年3月竣工。體育館用地面積為16916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9130平方米,可容納觀眾4.8萬~5.2萬人,地面以上高7層,墻體由鋼筋混凝土筑成。穹窿頂直徑為212米,最高點83.96米。由三片總重量達12000噸的扇形鋼結構球面屋蓋組成,屋頂有厚0.3毫米的鈦合金皮鋪于45000平方米的表面上,以防止酸雨的腐蝕破壞。開啟一次需20分鐘。
漢城綜合運動場
漢城綜合體育場,是1988年奧運會的主會場,建于1984年9月,占地面積132000平方米。看臺高達47米,分上下兩層,看臺上有半開遮陽頂蓋,可容納10萬人。觀眾在輕型頂篷下舒適地觀看比賽。該體育場擁有較現代化的一系列設施。看臺上豎有高13.6米,寬36米寬的彩色屏幕。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田徑比賽和足球比賽者是在這里舉行的。
蠶室游泳館,占地面積22500平方米,看臺可容納觀眾6000人。館內有10條水道的50×25米游泳池一個,25×25×5米的跳水池一個。奧運會的游泳和跳水比賽在這里進行。
蠶室體育館,賽場面積49×42米,看臺可容納觀眾20000人。奧運會的籃球比賽在這里進行。
蠶室學生體育館,賽場面積48×40米,看臺可容納觀眾7500人。奧運會的拳擊比賽在這里進行。
漢城奧林匹克公園
漢城奧林匹克公園是韓國體現民族風格的現代化體育建筑群。1986年建成。也是為舉辦1986年第10屆亞運會和1988年第24屆奧運會而改建的。體育公園是在原韓國體育基地建造的。位于漢城東南部,占地約170萬平方米,是漢城又一規模巨大的體育中心。它相當于綜合體育場的兩倍。這里鄰近漢城新發展的居住區,是一個集文化、體育、教育三結合的綜合性城市公園,除各項體育設施外,園內還有1500年歷史的古城堡遺址,國際名雕塑集錦、野餐場地、露天劇場等。
奧林匹克體育公園包括有自行車賽車場、擊劍體育館、體操和羽毛球體育館、舉重體育館、游泳館和1個網球場。5個主要體育場館沿土城堡組成半圓形,從視覺上避免了土城堡被新建筑壓倒的印象。既保護了自然風景和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跡,又為現代建筑的美觀增色。其中以玻璃屋頂的游泳館和自行車賽車場最為別致。
體操館是國內5座體育場館中最大的一個,是紀念奧運會的標志。1984年動工,1986年竣工,總投資1750萬美元。體操館整體呈圓形,屋頂直徑120米,采用的懸索系統是建筑結構的一項創新。屋頂設計是其突出特點,主要是結構輕巧,僅為普通鋼架屋頂的1/30。自撐式圓形懸索穹頂和涂硅玻璃纖維組合隔熱織物共同組成的屋蓋,在世界上是首創。懸索穹頂是采用連續的懸索和不連續的受壓短柱,使整個屋頂形成一個連續的拉力結構。超輕型懸索穹頂系統消除了充氣結構所需要的供氣設備和在風雪壓力下會癟下去的缺點。半透明的玻璃纖維屋面可透過自然光線,節約能源。其柔軟和較低的屋頂與奧林匹克公園的自然環境相協調。
該館建筑面積14016.8平方米、總樓地板面積30548.6平方米。一樓5495平方米、二樓4391平方米、地下室8400平方米。
體操和羽毛球館,占地面積30548平方米,是一座圓形建筑,屋頂為半球形。比賽場地是圓形的,直徑92米,地面鋪的是黃色楓木板,天花板為灰棕色。有固定看臺座席7310個,臨時看臺座席7420個。該館還可供籃、排球和手球比賽使用。
舉重館占地面積10716平方米。該館共有三層,為鋼筋水泥結構,比賽大廳只有劇院風格。平時可供各種文娛表演使用。固定看臺可容納890名觀眾,臨時看臺可容納2938名觀眾。舉重臺用木板做成,面積198平方米,臺高0.9米。賽場面積為50×35米。
網球場在奧林匹克公園大門附近,占地面積7266平方米,可安排18塊標準網球場。看臺為三層鋼筋水泥結構,可容納觀眾1.5萬人。
公園內還設輔助賽場17座。除了一個擁有4000個座席外,其余都擁有1000個座位的看臺。
平壤體育中心
是朝鮮體育建筑群。1988年建成。由4座體育場和9座體育館組成。包括位于市中心島上、15萬個座位、有遮雨屋頂的棱羅島體育場和另一島上3萬個座位的半島場體育場;2.5萬個座位的內調體育場;1000個座位的射箭館和籃球館、排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游泳館、手球館、舉重館、重體育館(柔道、摔跤、拳擊用)、轉體育館(體操和田徑);以及運動員村、疲勞恢復館、通訊中心和系列化服務設施。全部體育場館均按地形和項目特點設計,風格獨特。設施高度現代化。它連同原有的金日成體育場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體育中心。
印度新德里尼赫魯體育場
1951年建于新德里南部。以印度第一任總理賈瓦喻拉爾•尼赫魯的名字命名。占地面積100英畝,呈盆形。場內有8條跑道,中央是人造草皮足球場。兩層看臺可容觀眾7.5萬名。北看臺上裝有面積為180平方米的電子計分牌,可同時用英文與印地文顯示各賽場的比賽成績。1951年首屆亞洲運動會和1982年第9屆亞洲運動會均在此舉行。
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體育場
芬蘭體育場館之一。1934年動工,1938年于赫爾辛基建成。包括400米跑道、足球場和其他田徑賽設施。露天看臺可容觀眾約5萬名。室外游泳池面積為50米×25米,可供游泳或跳水進行比賽,有固定和活動看臺。離體育場500米處建有體操館,可進行體操、拳擊、角力和其他重競技項目比賽,設有5000個座位。還有個展覽館,供訓練和球類比賽用,館內建有8000個座席的看臺。附近還有網球館、賽馬場和奧林匹克村等。奧林匹克村有549套房,1630個房間.4800個床位,以及醫務、通訊和服務設施。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在此舉行。
阿里亞梅爾體育中心
伊朗體育場館之一。1974年在德黑蘭建成。占地面積500萬平方米。包括一座可容10萬名觀眾的體育場、一座設有12萬個觀眾席位的體育館。一座由四個游泳池組成的大型游泳館以及露天體育場、賽車場和射擊場等。離體育中心以北4公里處是亞運村,有39幢四至五層的樓房,可供3000多名運動員住宿。村內有服務中心,餐廳、郵電所、電影院、診療所和訓練場。1974年第七屆亞洲運動會在此舉行。
孟加拉國利崩克賽馬場
1885年,孟加拉國在海拔2125米高的大吉嶺上修建了利崩克賽馬場。其賽道周長僅有439米,是世界上賽道最短的賽馬場。
索馬里摩加迪沙體育場
1977年11月15日,中國援建的摩加迪沙體育場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西北建成。整個體育場占地2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3萬多平方米。是一座米黃和淺綠兩色相間的圓形建筑物,內設田徑、足球、籃球、網球比賽場和練習場,并有一幢可容納200名運動員的宿舍樓。建成后索馬里的重大體育活動都在此舉行。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斯特拉霍夫體育場
布拉格斯特拉霍夫體育場是捷克斯洛伐克體育建筑。1934年建成。可容納24萬人。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體育場。
荷蘭阿姆斯特丹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1928年,荷蘭為舉辦第9屆奧運會,在阿姆斯特丹建成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它占地52公頃,由新建的體育場和左右兩則的摔跤館(可容納5000人)、擊劍館、拳擊館、展覽廳,加上原有的游泳池、網球場(可容納7000人)、練習場組成。從結構和功能上看,這是世界上第1個較完善的體育中心。
柯羅列夫運動場
為了舉行1912年第5屆奧運會,瑞典在斯德哥爾摩興建了"柯羅列夫"運動場。體育場面積不大,正中是足球場,四周是380米的跑道,接近今日標準跑道長度,跳高和投擲場布置在中心地帶。看臺呈斜坡形,可容納觀眾3萬人。盡管規模不大,但設施完備、先進。場內安裝的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設備,由于計時準確,使得田徑賽中的一些優異成績被國際田聯追認為所屬項目的第一個正式記錄
上一篇:游泳池安全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