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某體育中心工作的萬先生近日在朋友聚會上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朋友中竟然有人為了訂羽毛球場來找他“走后門”,而他則無奈地回答是:我也沒辦法,只能臨時看看有誰不來再說。 萬先生的際遇反映出昆明業余羽毛球市場的一個現狀:市場火爆,場地緊俏。 市場興旺一場難求 90年代初,隨著云南省羽毛球隊解散,昆明的羽毛球運動一直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 2003年以后隨著大眾消費群體的增長,昆明主城區的羽毛球場館迅速擴展。到目前為止,昆明市內擁有羽毛球場的場館超過了40家,羽毛球場地320多片,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等羽毛球運動發達地區,位居全國羽毛球場地擁有量的前列,其中,位于昆明國貿中心的威克多羽毛球館是全國最大的單體羽毛球館。 但是,盡管昆明擁有如此眾多的場地數量,也仍然滿足不了當地群眾對業余羽毛球的需求,記者在走訪了幾家羽毛球場館后發現真是“一場難求”。昆明拓東體育中心體育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這里共有10塊羽毛球場,由于館內設施比較陳舊,收費也較低廉,每小時15元,如果是長期客戶每小時只收10元。別看設施有些老化,這里的大部分場地都已經被長期租訂了,平時只有工作日的上午和下午幾個時段有空,而晚間和周末根本就沒有空閑,很多場地都是一訂就一年。 市場的火爆催生了一些民營的羽毛球俱樂部,也讓一些企業動起了腦筋,在昆明市內,云南機床廠等幾家大型企業甚至把自己廢舊的倉庫、車間改裝成羽毛球場,經營也較為紅火。這些地方的場地盡管收費相對高些,大約每小時20至30元,但也同樣出現了火爆情況,想要訂到球場十分困難。 格局變化效益提高 “最近我每天都很忙,幾乎早午晚都有課,有些忙不過來。”在昆明一直從事業余羽毛球訓練的資深教練張靜平發出這樣的感慨。張教練介紹說,與前幾年相比,昆明業余羽毛球市場出現了幾個特點,一是參與業余羽毛球鍛煉的人員范圍擴寬,過去只是喜歡羽毛球的人愛打,現在普通百姓也廣泛參與,從小學生到60、70時歲的老人都有;二是參與羽毛球訓練的除了個人和過去較多的國有大單位,現在一些民營的中小企業也加入了團體培訓的行列,而且市場需求在不斷加大。 分析其中的原因,張教練認為,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現在人們健身的意識在逐步提高,大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運動的好處和樂趣;現在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比較大,很多人把運動當作是一種減壓的有效手段。另外,參加羽毛球鍛煉的費用比較低廉,普通人都能承擔得起,而且入門不像有些運動項目那么難。至于最近出現較多的團體培訓現象,張教練認為,即便是一些中小型民營企業,也開始非常注重員工的素質和包括團隊精神在內的企業文化建設,正是上述這些原因促成了昆明業余羽毛球市場的火爆。 火爆的市場帶來的是豐厚的收益,從經營者來看,一些由國家投資興建的羽毛球場館設施盡管收費低廉,但由于顧客盈門,收入基本上能夠支撐場館的日常開銷和正常運轉,既滿足了普通百姓的健身需求,也解決了體育場館“維護難”老毛病。而一些羽毛球俱樂部的經營情況則更為樂觀,他們通過出租場地、開辦訓練班、陪練等服務項目,從中贏取了一定的利潤,也讓這個行業的服務上了檔次。 而教練行業的收益情況也較好,目前昆明市業余羽毛球教練的課時費從50到100元不等,與網球、健身等項目的教練接近,由于羽毛球教練相對較少,而且需求大、課時多,所以綜合下來收益令人滿意,“我們的效益應該比其他大眾項目的教練好一些吧,”張教練告訴記者。 提高水平規范市場 云南省羽毛球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代川也非常認同昆明業余羽毛球市場火爆的說法,他舉了個簡單例子,昆明市一年當中大型的業余羽毛球賽至少要舉辦4、5次,而各個單位行業辦的比賽幾乎每月都有2、3次,最近一次昆明的業余羽毛球比賽竟然有700多人參加,足見群眾對這個項目的喜愛。據他估計,在昆明經常參加羽毛球運動的至少有上萬人。其中,省羽毛球協會為各單位和業余比賽提供競賽、裁判服務每月都幾乎忙不過來, 當然,昆明羽毛球市場的興旺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此,張靜平教練的看法是“整體水平不高”。由于云南目前沒有專業的羽毛球隊,羽毛球整體水平缺乏推動力,與其他省市相比,大部分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員都是出于一種熱情和興趣,缺乏相對規范的培訓,大多處于一種初級水平。 對于云南及昆明羽毛球發展的情況,代川秘書長表示,云南省羽毛球協會已經看到昆明羽毛球市場的興旺,今年準備大力整合協會的資源,在組織機構上逐步完善,出臺詳細的市場發展規劃,在教練員培訓、裁判等工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推動當地羽毛球運動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