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場地開放走市場化之路
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市場經濟發達,當地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也打上了市場的烙印。兩年來,廣州三分之一的城區學校采用了引入社會資源進行合作經營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引入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資金,使學校體育設施規范化、專業化、規模化地向公眾開放。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通過這種合作經營管理模式,能破解安全、管理和物耗等難題。
廣州市天河區體育局局長王立平說,天河區大多數學校由于市場條件比較成熟,因此采用承包給專業公司進行管理的運營模式,并取得不錯的效果。
學校場館對外開放有多種模式,相比于一般性的學校獨自管理模式和與當地居委會聯合治理等模式,社會承包經營模式的優勢在哪兒?需要解決哪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天河區開放程度較好的廣州市第18中學。
教學為主開放為輔
據校長房燕介紹,第18中學是天河區社區的配套學校。為了更好利用場館,促進周邊群眾的健身,落實廣州市《惠民66條》有關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相關規定,2006年學校通過公開招標,與一家專業公司簽訂合同,開始了首期5年的場館開放合作。兩年來,雙方互惠互利,取得雙贏。總結原因,就是保持隨時溝通,統一觀念,著力解決場館開放中的安全和管理等核心問題。
觀念上以教學為主,開放為輔。房校長說,學校要以教學為主,所以當時在簽約時就已聲明,白天學生上課期間,場館不得向外界開放,外來車輛一律不得進入學校。晚上6時后和周末則由公司經營主管。“我們都保持溝通,有時周末學校要辦運動會,或者區教育局、體育局要舉辦相關比賽,公司都能理解,不對外經營,騰出場地免費辦賽。”
公司承擔重要責任
在場地設施保養與維修、安全和管理等核心問題上,承辦公司更是承擔了重要責任。以前學校人手不夠,資金不足,全校只有一名體育器材管理人員。開放后,承包公司在此基礎上一口氣聘請了5名工作人員,每人月工資都在1000元以上,分別是兩名保安,一名場館管理人員和兩名清潔工。增加了一輛校車,免費接送前來健身的群眾。一名保安在校門檢查進出的車輛和人員,做好登記工作。另一名則負責看車和物品管理工作。難能可貴的是,兩年來學校場館開放沒有一起安全事故。
場地設施方面,公司花巨資修建標準的200米塑膠跑道,準備鋪蓋人造草皮的3000平方米足球場,2200多平方米的羽毛球館和2000多平方米的籃球場。足球場、籃球場和羽毛球館均裝上漂亮的電燈,足球場每天澆水1噸以上。“學校場館的租金是每月8000元,再加上每月維修保養費、水電費10000元以上,5名工作人員的工資,公司每個月的費用高達2萬多,有時他們并不能完全盈利,但是我們都相互理解,共同發展,爭取雙贏。”房校長說,有了公司的承包,學校在場館方面基本不用再投入資金,還能有創收,在管理上也不用花心思,因為公司的經營管理非常專業和系統,學校基本不用操心。
本校師生享受優惠
房校長說,去年學校遇到一個問題——以前學校老師、學生周末在學校打球免費,開放后,師生要在學校打球都要交費,他們都提意見,“我們本身學校的人,打球還要交費?”因此,學校領導跟公司經過協商,修改合同,進行人性化管理。開放期間,收學校師生極少數的費用,羽毛球館共有13片場,專門為師生免費留2片,讓學校老師學生隨時可以打球。
記者專門去看了羽毛球館,此時老師正帶著學生上羽毛球課。一名打完羽毛球的學生告訴記者:“場地開放后對我們影響不大,反而現在的羽毛球館更大,更漂亮了,裝上了電燈,晚上也可以打球,清潔工每晚6點前都打掃干凈,晚上11點后又重新清潔。”
天河區體育局局長王立平說,學校體育場館要因校制宜,天河區類似第18中學開放模式的還有第47中學等。“我們會吸收成功經驗,在探索中前進,在開放中不斷完善,力爭取得學校場館利用和全民健身的雙贏。”
上一篇:體育會所經營成功案例分析